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1月29日上线以来,爱奇艺公司的网络自制综艺《奇葩说》在网络自制和网络独播节目领域,引来前所未有的反响。《奇葩说》节目以娱乐竞技的方式,展现选手在辩论中的技巧与观点。第一季播出后,便迅速席卷网络,带来点播热潮,相关辩论话题得到网友热烈讨论,“奇葩辩手”也受到巨大关注。其后,第二季节目讨论的话题,引起了更多关注和争议,“该不该向父母出柜”、“没钱要不要生孩子?”等,几乎占据了微博、朋友圈、知乎等各大平台。 因而,笔者将《奇葩说》第一季、第二季节目作为研究对象,探究这个节目引爆网络,尤其受青年群体追捧的原因是什么?该节目相较其他电视节目的优势在哪?爱奇艺公司支持下,三季开播,后劲与持续力尤足,动因是什么? 相比其他关于《奇葩说》节目的研究,本文创新点主要是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切入,首先简述了《奇葩说》的人员构成,“奇葩议员”一席先后有蔡康永、高晓松、金星加入,“奇葩辩手”中既有犀利女王马薇薇,也有日常聊天有障碍的颜如晶等,进而提炼出节目“奇葩”符号的特殊意义。 论述《奇葩说》的产生及成功原因,本文同样聚焦到社会文化因素,指出动因是青年亚文化群体的强烈需求与电视媒体上的亚文化缺失之间的矛盾。从而,量化出节目中所展示的同性恋群体、审美审丑群体、大龄未婚群体、萌文化群体等,并借由节目的话题与辩论的方式赋予其话语权。同时,互联网这个特殊平台受到的管制较宽松,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也为《奇葩说》节目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机遇。 剪辑中,在青年群体间活跃的文化元素也并不少见:恶搞文化、ACG文化、网络歌曲、网络语言、弹幕文化、山寨文化等,这些文化元素的加入,都表达了青年群体的真实生活与需求。另外,由于辩论节目的特性,节目得以通过不同话语的往来博弈,验证除却盲目叛逆反抗,亚文化还存在与主流文化对话的可能性。对此,本文将辩题双方剖为两类,即世俗话语、新派话语,并且分析了中间的比喻、反复、对偶、设问、对比等修辞技巧,以及话语场的特征。在结论中,本文也指出了节目存在一味迎合大众文化需求的问题,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