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由自制、可溶于中性水的壳聚糖衍生物(CSM),与含有羧基的水溶性海藻酸钠(SA)或者聚乙烯醇基大单体(PVAM),经静电作用或发生自由基交联反应,形成一系列结构可控的壳聚糖基水凝胶。分析了该水凝胶对重金属离子和气体的吸收、模拟药物的包载与释放等性能,探讨了这类壳聚糖基水凝胶的结构与性能关系的调控。得到了如下结果: 1.选用水溶性壳聚糖(CSM)与海藻酸钠(SA)制备了水溶性壳聚糖-海藻酸钠(CSM-SA)凝胶小球,通过FTIR、DSC、XR和DTGA分析,证明CSM-SA凝胶为物理交联产物,且可简便地赋予磁性。相关实验结果表明,该凝胶具有一定的pH响应性;其溶胀率随着凝胶小球的生成时间增长呈现下降趋势,而凝胶分数呈现上升趋势;凝胶与Cu2+、Pb2+等重金属离子以及酸性H2S气体和碱性气体 NH3均发生一定的相互作用,对Cu2+、Pb2+的结合容量分别为90.0mg/g、65.1mg/g,对H2S、NH3的吸附量可以高达28.5mg/g、27.8mg/g。此外,本文以甲基橙和血红蛋白(HB)为模型药物,考察了微球的体外药物释放性能,均表现出缓释行为;特别是该凝胶对酸性条件下易于失活的HB,几乎实现100%包载,且呈现出pH响应性释放。磁性小球对模拟药物有一定吸附,对HB吸附-解吸附三次后,吸附量下降25%,说明磁性小球可以重复使用。 2.通过RAFT聚合和醇解反应,制备了不同分子量的聚乙烯醇(PVA),再经过酯化反应,得到链长可控的不饱和PVA基大单体PVAM。水溶性壳聚糖CSM和PVAM进行自由基交联反应,制得性能和结构可控的壳聚糖基水凝胶。相关实验结果表明,PVAM的分子量以及CSM与 PVAM间的比例都能影响CSM-PVAM交联网络的结构和性能,储存模量、玻璃化转变、平衡溶胀和金属吸附容量都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增加PVAM的分子量或者增大PVAM的投料比PVAM%,所得凝胶的储存模量和玻璃化转变温度均呈现升高趋势,而平衡溶胀和金属吸附容量则随之减小。 3.利用水溶性壳聚糖CSM的浓度-敏感性和pH-敏感性,制备了结构可调的CSM-SA核-壳凝胶小球。浓CSM溶液先形成致密的核,接着SA在其表面形成外壳。CSM是一种两性电解质,具有pH敏感性,小球在HCl中,内核的CSM发生凝胶-溶液转变,溶解于水中而逐渐形成空核结构。通过TGA分析、包载CuS并利用偏光显微镜观察,证实得到的不同尺寸CSM-SA小球为核-壳结构,且可转变为空核-壳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