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闲暇时光增多,游憩需求也随之增强,户外游憩正走向大众化。与此同时,各地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城市公园的建设,一是新建公园,二是“拆墙还绿”将公园向市民免费开放,公园环境出现巨大压力,因此科学地寻求山地公园环境资源的保护策略与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以赵红红、保继刚、楚义芳等为首的学者已经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为城市公园的游人容量提供了很好的研究经验,但是都属于平原城市或大型风景区的范畴。山地公园因其自身特殊的用地条件,具有生态敏感、景观不稳定等特征,所面临的环境压力更大。山地城市公园与平地城市公园的容量,不仅在影响因素还是测算模型上都表现出巨大差异。山地城市公园在我国分布广泛,研究其游人容量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重庆是一个典型的山地城市,以重庆山地城市公园为例进行研究,具有典型性。本文借鉴山地城市学、调查统计学等相关理论,在游人容量已有研究成果、国内规范和重庆典型山地城市公园调查的基础上,以山地城市公园的容量现状,地形对生态容量、空间容量、设施容量的影响为主线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本文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地研究和分析地形对山地城市公园游人容量产生的作用。借鉴山地公园的相关研究,结合地形对山地公园场地、景观建筑、设施等布局形态的影响,分析归纳出地形对山地城市公园容量产生影响的成因和结果,包括地形对生态容量、水体空间容量、道路空间容量、场地空间容量、设施容量的影响,丰富山地城市公园游人容量的理论体系。(2)结合满意度调查,运用边际效益原理构建“人流量—游客满意度”函数,计算出不同坡度下合理的道路人流量(Kr)和合理空间标准(Pr),不同游憩类型场地中合理的空间人流量(Kg)和合理空间标准(Pg)。首先筛选出符合山地城市公园的游人容量基本容量指标。针对地形的特殊条件,结合游客数量统计、问卷调查数据,定量分析结果为:纵坡0-25%、25-50%、50-100%的道路合理人流量Kr依次为1.46、1.22、0.93(人次/分钟,单位通道宽度);合理空间标准Pr依次为10.26、12.29、16.13(m2/人)。观景平台、集散场地、一般游憩娱乐场地、线型游览场地的合理场地人流量Kg依次为0.5、1.44、0.9、0.58(人次/分钟,每10m2)、0.58(人次/分钟,单位通道宽度),合理场地空间标准Pg依次为29.1、16.8、20.2、23.5(m2/人)。(3)构建山地城市公园空间(心理)容量测算模型,向动态模型靠拢,提高了游人容量测算的科学性。立足于山地城市公园的环境特点,借鉴已有研究成果,通过一系列定性、定量分析,提出“合理人流量”概念,构建出新的空间(心理)容量RCC计算模型,向动态模型靠拢,弥补了传统模型只能取得静态结果这一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为山地城市公园的环境建设提供依据。(4)计算出重庆山地城市公园游人容量四个分量的权重值。确定生态容量权重为0.45,空间(心理)容量权重为0.17,设施容量权重为0.23,社会容量权重为0.15,即是本文提出的山地城市公园游人容量各分量权重的参考值。因此,综合游人容量综合量化模型可修正为:TCC=0.45×ECC+0.17× RCC+0.23×FCC+0.156 X 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