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的社会批判话语有着复杂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文本中,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论证逻辑也有明显的不同。为了清晰地梳理和辨析马克思不同手稿中批判逻辑的区别,可以从理解社会、批判社会和解放路径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社会的理解主要停留在经验事实和财产权的层面,关心的是工人劳动的产品被资本家占有,工人与资本家贫富两极分化这些直接可见的社会现象。马克思用自由自主的活动作为外在的伦理预设来批判现实的劳动。而走向未来社会的解放路径依赖于一个神秘的三段论历史观,没有足够证据地认定历史必然从异化状态走向扬弃异化的理想社会。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彻底抛弃了从前的人本主义异化史观,从现实的物质生产的历史来理解当下的社会,并且认识到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但还没有澄清矛盾的具体内容,因而也无法说明解放的具体路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社会的批判主要依靠分工的线索,认为资产阶级社会的交往关系会让生产力获得片面的发展。十年后,马克思经过长期的经济学研究,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主要从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基础来理解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按照《导言》中提出的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货币章”的内容只是针对某一些相对抽象而简单的关系,而没有考虑生产过程、生产的内部结构等要素,这些要素是在“资本章”才引入的。“货币章”讨论的是抽象的商品、货币关系,“资本章”的研究对象才是更为具体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货币章”首先论证了商品必然发展为货币,而商品与货币一旦同时存在就必然会引起经济上的矛盾。另一方面,在商品与货币关系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态中,普遍交换就会成为每个人的生存条件,人们为了生存下去就必须以交换价值、以货币为目的从事生产活动。与从前直接的人身依附关系相比,这样以货币为中介的相互依赖关系并没有更加独立,只是人们受支配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事物化的关系成为支配每一个人的社会权力。“货币章”是没有引入生产关系的对抽象的商品货币关系的分析,“资本章”才是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马克思以资本概念为主导来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强调资本不是实物,而是理解为关系和过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就在资本的运动过程的叙述中表达出来,包括资本如何在与劳动的交换过程中巧妙地完成对工人的剥削,论证形式上不再是外在的伦理批判。同时,马克思认为资本运动的过程本身就包含着内在的限制与界限,例如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的主要来源,从而劳动时间也不再是财富的尺度,这就动摇了价值规律这个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根本基础,由此资本主导的经济关系就会走向自我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