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焦作最初因“焦家的陶瓷作坊”而得名,在唐宋时期已是久负盛名的瓷都之一。在中国唐宋瓷窑中,当阳峪的陶瓷风格变化万千、造型与装饰品种丰富、做工精湛细腻,是汉族民间艺术之瑰宝。在美术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笔者结合所在地区和工作单位资源的实际情况,对初中美术校本课程进行开发与研究,旨在把“当阳峪陶瓷文化”作为地方资源编制成校本课程引进美术课堂,从而推进学校美术课程的改革。针对本论文,笔者主要分六大部分来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对论文选题的缘由及意义加以叙述,并结合国内外对于校本课程的先行研究,指出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一是新课改的需要,二是建构主义理论观。第三部分,通过对当阳峪陶瓷资源的深入研究,确立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即:现实操作性、以人为本和特色化原则,同时结合美术课程中使用的可行性分析,阐明理论上和技术上的可行性。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校本课程的整体建设情况。阐述了校本课程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的制定。第五部分,笔者将校本课程和当阳峪陶瓷文化相结合,并根据学生的程度和内容的梯度划分学习领域,最终决定课程学习主题。即欣赏陶瓷艺术——塑造陶器形象——设计陶瓷纹样——揭开当阳峪窑的消逝之谜。第六部分,针对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教师课程意识的提高以及课程专家力量的注入会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更加完善等方面的建议,这将是光明中学校本课程发展的方向。总之,本论文将我国校本课程政策与地方学校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旨在深化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并设计出具体案例,在实践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