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词-小品词”构式是英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语言现象,具有广泛适用性以及在构词、语义和句法上的特异性。在中国,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中国学生在学习“动词-小品词”时基本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效果差。中学英语教师在教授“动词-小品词”时基本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在黑板上罗列词义和举例说明,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近二三十年来,国内研究二语习得的专家学者们引进了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并且在近十年内逐渐有研究者探讨了将隐喻、转喻、意象图式等用于二语词汇教学的可能性。认知语言学提出的方法预计优于传统方法。然而真正着手去验证该方法有效性的实证研究,实在不多。本研究将此类研究中极少成为前人研究对象的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意象图式用于“动词-小品词”构式教学的可能性。这也是在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词汇教学探路。本文主要基于意象图式理论以及建构主义教学法对以下问题进行了研究:1)以小品词意象图式为基础对“动词-小品词”构式进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接受性词汇效果如何?2)以小品词意象图式为基础对“动词-小品词”构式进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产出性词汇效果如何?3)学习者对这种新型教学法的反应如何?本研究的实验对象是成都市青白江区川化中学高二三班、四班的学生(每班40人)。实验持续时间为两个月。数据采集和分析过程主要用到了前、后测试卷(前后测均包括一个测试接受性词汇的试卷以及一个测试产出性词汇的试卷)、问卷调查以及课堂观察。本文研究发现:1)以小品词意象图式为基础的“动词-小品词”构式教学在学习者接受性词汇方面,不论在即时测试还是延时测试中,虽然效果比传统方法好,但是两者并不具有显著性差异;2)以小品词意象图式为基础的“动词-小品词”构式教学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产出性词汇,这种提高具有延时性;3)学习者对新方法态度积极,但需要时间适应。此外,该方法对于提升学习者学习兴趣方面仍有进步空间。研究结果显示,在高中阶段应用意象图式于教学“动词-小品词”构式中基本可行。不过如果要普及这种方法的话,对于如何提升厌学学生兴趣方面,可能还有待未来的研究者探索。另外,由于作者本人的权限,所获得的研究者数量实在有限。如果有可能的话,未来的研究应该着眼于在更广泛的地域(教材不同)、以更大的样本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最后,由于本实验在接受性词汇方面的结论与赵明媛同样以高二学生为实验对象所获得的结论有差异,以小品词意象图式教学“动词-小品词”构式的效果,尤其是在接受性词汇方面,是否显著优于传统方法,是需要将来的研究者来进一步寻求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