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色电影”首先是由批评家们命名,并广泛应用于学术文章的写作之后,电影制作人才开始谈及它。这一术语,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意味着20世纪四五十年代某些好莱坞电影类型、风格或流行的特征,是侦探与蛇蝎美人、黑帮火拼、血腥枪战的笼统概述。标准的历史叙述称,“黑色电影”源于美国,是硬派小说和德国表现主义综合的结果。法国影评人博尔德和肖默东进一步深化,对电影的审美分析从视听元素转移到主题内核,开始注重解析电影“黑色性”的分析,认为“黑色电影”制造了一种心理与道德的失控感,是一种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揭露。美国人将这种他者视域下的自我逐渐内化,于越战时期,“黑色电影”正式成为一种好莱坞类型片。在中国版图南部沿海地区的香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较为宽松的创作环境,使得香港地区影坛更快接纳了这种反传统的类型影片。受西方文化、岭南文化和中原文化复合影响的香港观众,更乐意看到对于人性两面性的批判式表达,和来自社会底层、边缘化人物的呐喊。正是由于有了庞大的观影群体,新浪潮之后的香港导演开始了对于警匪、黑帮片井喷式的创作,而黑帮片也由此成为香港电影的代名词之一。在众多创作团队中,杜琪峰和他的银河映像是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杜琪峰导演对于黑色电影独特的美学表达,也被批评家和影迷们津津乐道。在电影节竞赛中,杜琪峰的黑帮电影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于他的黑帮电影,很多人只是泛泛而谈,鲜有人对其思想内容、影像风格进行深入研究。纵观杜琪峰黑帮电影,内容深刻真实、形式唯美灵活,叙事新颖独特、人物塑造细腻。他的杜氏黑色叙事更是对后来的香港警匪片、悬疑片产生极大影响。阐释杜琪峰电影的黑色性,并将这种黑色性置于整个香港黑帮电影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通过对其社会基础、本土化进程的全方位的考察,指出其黑色性是黑帮电影产生的社会基础、中国传统江湖文化中的侠义精神、导演个人叙事表达风格等三种力量相互融合的结果。以往对于杜琪峰的电影研究,有的只是涉及到杜氏电影中的“暴力”、“宿命”等主题;有的只是纵向比较杜琪峰和吴宇森的黑帮电影异同;有的虽然意识到《无间道》系列明显地受到杜琪峰黑帮电影的影响,关注到了刘伟强等导演对杜琪峰黑帮电影的学习和借鉴,但较少有人针对这一点展开论述,进行横向比较,以此来凸显杜琪峰对于香港影坛独特而深远的影响力。在表达内容上,杜琪峰不断重复的对于男性角色的魔幻主义塑造和性别歌颂为其电影打下不可忽视的标签,在这种性别倾向下,女性角色的单一表达成为不可忽视的研究对象,而这种明显的倾向在黑帮题材和警匪类型片中或多或少被当作理所当然的存在。本文力求有所突破,深入研究杜琪峰黑色电影,以点带面,通过对杜琪峰电影黑色世界的展现、影像风格的分析及个人创作阶段的比较等三个方面来突出其电影的“黑色性”主题,从而论证杜氏电影的风格个性和独特价值,为杜琪峰电影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