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丽玲论治外感发热经验探究

来源 :江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andrat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导师治疗外感发热的临床经验,学习总结导师治疗外感发热的治疗经验,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和整理关于外感发热的文献资料及符合诊断标准的外感发热病例,运用SPSS 22应用软件,对收集到的外感发热病例进行数据的录入,对其进行中医证型的频数统计、发病季节与证型的相关性分析、药物使用频率的统计、中医证型与发热程度的相关性分析。结合导师临床经验对外感发热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临证特色、治法方药等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1.外感发热主要证型分为风寒束表证占总数的28.7%;风寒郁热证占总数的10.7%;风寒夹湿证占总数的23.0%;寒湿郁热证占总数的6.6%;风热外袭证占总数的10.7%;风热夹湿证占总数的4.9%;邪入少阳证占总数的13.9%;营卫不和证占总数的1.6%。其中以风寒束表证最为常见。2.外感发热的中医证型与季节有一定相关性,风寒束表证四季都可出现,冬季最为多见;风寒郁热证多发于夏冬两季;风寒夹湿证多发于夏冬季;寒湿郁热证多发于夏季;风热外袭证多发于夏季;风热夹湿证好发于夏季;邪入少阳证四季皆有,以春季最为多见;营卫不和证与季节无明显相关性。3.外感发热高频药物频数分析中,得出外感发热高频药物以辛温解表药为主,其次是止咳药、燥湿化痰药和清热药。4.通过比较每个证型在不同温度梯度的所占百分比,得出风寒束表证、风寒郁热证、寒湿郁热证、风热袭表证、风热夹湿证、营卫不和证的大部分患者体温在37.1—38℃梯度;风寒夹湿证的大部分患者体温在38.1—39℃梯度;邪犯少阳证的温度主要分布在37.1—38℃、38.1—39℃两个梯度,且两个梯度无明显差异。结论:1.外感发热病因以风寒居多,风寒夹湿者导致外感发热也比较常见,且风寒夹湿证的发热程度较其他证型高。2.外感发热中医证型与发病季节相关,其中夏冬两季外感发热病例最多;外感发热的用药以辛温解表药为主,其次是止咳药、燥湿化痰和清热药。3.辨证特色在于辨寒热、辨病邪性质、结合体质、辨主症和兼症。4.外感发热的治疗法则主要是发散、宣透。5.总结出外感发热常见的8种证型及其常用方药。
其他文献
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是 “高效课堂” 的逻辑起点, 如何教好散文是一门大学问. 尤其像 《怀念红狐》 这样的浅文,更不能蜻蜓点水般地带过, 而应深入品嚼、 把玩, 从而做到悟神
目的:运用中医传统研究方法与数据挖掘技术相结合,开展湿温病郁热辨证研究,创新温病学郁热辨证研究,并促进中医辨证客观化和规范化的研究。方法:依据湿温病诊断标准,通过临床和查阅文献收集277例湿温病病例,运用郁热辨证方法分型,并对154例湿热郁结证、65例积滞热结证、58例湿热瘀结证的症状体征进行数据预处理,建立各证型数据仓库,进行关联规则运算,结合中医学基本理论和温病学理论对其结果分析认识,开展湿温
近年来,网络文学趋向于两个极端,一头是神话,一头是现实。网络玄幻小说和仙侠小说基本属于神话叙事范畴,但与农耕文明时代的神话叙事又有明显的差异,现代科技已经解决了人类进入太
报纸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化程度很高的消化系统肿瘤,其5年生存率低于9%。2018年全球癌症观察站的数据库统计结果显示,胰腺癌位列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病例第7位。吉西他滨是胰腺癌临床治疗的一线化疗药物,但是长期用药致使胰腺癌病人对吉西他滨产生化疗耐药。LncRNA在肿瘤细胞中可以通过多种分子间相互作用发挥生物学功能:如与miRNA分子结合调控肿瘤演进相关基因表达、与表观修饰酶结合调节表观修饰状态、与信号蛋白结合
高职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多样,各体系构建模式内涵不一,整体看来对课程体系建设理论方法研究不够深入,操作不够规范。本文就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专业"3平台+3模块"课程体系构建做
中国古代汉文化发源于中原,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生命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汉文化逐渐以中原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扩散。各区域的文化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革。闽南地区的文化逐渐表
<正>"头晕、恶心,我这颈椎病又犯了。""你这算工伤啊……"没想到,生活中的一句玩笑话正有望成为现实。日前,从"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传出消息:职业健康
根据重力场理论,利用最新的全球重力场模型(GGM02C)计算了中国西部各阶卫星重力异常,并对其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卫星重力异常中可以看出,中国西部分为新疆和青藏两个大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状况下,创新设计理念全面深入各行各业,不同的创新型设计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就当前的现代陶瓷产品的设计来看,很多在发展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很多设计理念
<正> 一百五十多年来,香港受英国殖民统治,以英语教育为主导,同时也容许母语教育存在,其真正的原因,不是因为母语在教学上的优点,也不是要港人对本身文化的认同,而是纯粹出于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