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型领导对员工环境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7476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工业化的深入,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可持续发展成为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政府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由此,企业绿化转型成为了组织发展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学界也兴起了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学者们发现,组织主导的诸如环境管理体系、环保行为准则等措施对企业绿化的影响极其有限。企业要进行可持续性发展需要企业各人员的积极参与,而管理层并不能通过简单地命令就能促使员工积极地参与到环保事业当中。由是,员工在工作场所中自发的、非正式的、非义务的个体亲环境行为(环境组织公民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但是,目前对于员工环境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尚缺乏对于其前因变量和产生机制的实证研究。对其影响因素的探索也多集中于员工感对于组织的态度和感知(知到的组织支持、组织承诺、感知到的企业社会绩效等)、个人规范以及对环境的认知(对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的认知、环保态度、环境承诺)等,虽然有学者指出环境行为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道德行为,却鲜有学者从道德决策的视角出发进行探讨,存在着研究空白。因此,围绕道德型领导是否对环境组织公民行为产生影响,通过什么样的心理机制进行影响,以及在该机制进行的过程中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等问题展开研究有助于深化对于这一主题的理解。  道德型领导是指“领导者通过人际互动和个人行为向下属示范什么是适当的、规范的行为,并通过道德决策、双向沟通和强化等方式促使下属产生相应的行为。”这一含义表示道德型领导既是一个道德的个人,同时也是一个道德的管理者。前者指具备守信、正直等特征,并以道德为准绳进行决策,后者则是指通过标准制定、奖惩手段等管理性行为对员工和组织的价值观和行为产生影响。而反思型道德关注则来源于Reynolds(2008)提出的“道德关注”这一概念。Reynolds指出道德关注包含了两个维度——知觉型道德关注与反思型道德关注。其中,知觉型道德关注指“个体在日常经验中识别出道德问题的程度”,而道德型反思关注则是指“个体考虑、衡量、反思道德事件的程度”。由于前者影响的是个体对信息的编码机制,而后者却是直接作用于个体的道德行为,属于个体反省与自我规范的过程。因此,本文选择了反思型道德关注这一维度作为单独的变量进行进一步探索研究。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道德型领导能对下属的道德决策、道德行为以及角色外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学者指出道德型领导对员工行为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员工强化的道德认知、决策、规范或者意识相关。Resick等(2013)则证明了道德认知在道德型领导和员工自愿的工作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而反思型道德关注也属于道德认知的一部分,因此,可以将此逻辑移植到本文中。根据社会认知理论,个体因素、行为和外在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其中,个体因素主要是指认知因素,如:动机、意向、目标等。该理论强调,个体更够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约束的过程对行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同时,社会认知理论指出学习行为往往发生于社会情景中,且大部分学习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习得的。在工作场所中,主管通常是员工学习规范性行为的重要信息来源,对于员工而言,道德型领导也是一种榜样领导,能对员工行为形成示范和引导作用。因此,本文认为道德型领导有益于员工道德反思习惯的养成,而道德反思又会促进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产生。  目前,西方已有研究证明,领导员工交换关系(LMX)能对领导方式和员工行为之间的关系产生调节作用。而领导员工交换关系与主管下属关系都植根于社会交换理论,都强调互惠原则。因此,不管是工作方面的还是非工作方面的,当与主管之间形成高质量的关系时,员工都会感到有责任对主管进行回馈。正是基于这一共性,主管下属关系当同领导员工交换关系一样,出于社会交换机制,能够与领导方式一并对员工行为产生交互影响。结合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本文认为主管下属之间的交流互动越频繁,下属越容易注意到主管的行为意图和价值取向,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产生行为和认知的改变,甚而诱发学习的动机,以领导为榜样,提升自我的道德素质,加强生活中自我道德反思的频率。而高质量的主管下属关系也往往会诱发员工的互惠动机。当主管本身看中道德素养的时候,高关系质量的员工更可能进行自我的改变,来满足主管的道德期许。  由此,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以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为框架,本文提出5个研究假设,并以此构建了相应的理论模型。随后,采用来自国际顶级期刊的量表完成问卷的编写工作。并以新疆某制造业集团为母体进行问卷发放。本研究共发放140组问卷,700份问卷,回收138组,582份问卷,问卷回收率83.14%。通过反向题、问卷填写的完整度等标准完成筛选后,剩余103组,再排除不足三份的团队后,最终有效样本83组,共计253份问卷。  本文主要运用SPSS、AMOS、EXCEL、HLM等数据分析软件对各变量进行相关关系分析以及信度和效度分析,对调研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整体数据进行同源方法偏差检验,对模型整体进行拟合优度检验,并对假设进行检验,证明所有假设均成立,得出如下结论:  (1)道德型领导对员工环境组织公民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2)道德型领导对员工反思型道德关注有显著正向影响。  (3)员工反思型道德关注对环境组织公民行为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4)员工反思型道德关注在道德型领导与员工环境组织公民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5)主管下属关系在道德型领导与员工反思型道德关注之间起调节作用。  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如下管理建议:第一,注重道德型领导的培养和选拔;第二,重视员工道德水平的提升;第三,鼓励领导与员工之间的人际互动,支持高质量主管下属关系的建立。  总的来说,本研究可能存在两方面创新点。首先,研究主题较新颖。西方近年来才兴起对于环境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对于其行为产生机制的实证研究较为缺乏。其次,研究方法上选择了跨层研究。由于目前对于环境组织公民行为的产生机制的研究通常集中于个人或者组织层面。进行跨层次研究有助于延伸该领域的相关研究。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首先,本研究所有的样本均来自新疆某制造业集团,选样范围较窄,在进行严格筛选后得到的有效样本较少。因此,有必要后续研究有必要扩大样本范围,对不同情境下的员工环境组织公民行为展开讨论。其次,本研究的所有量表均由同样员工填写。后续的研究可以考虑采用多源数据,即由员工自评改为领导评价、同事评价等等,提高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最后,本文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后续研究可以对环境组织公民行为的不用维度分别进行探索和检验,也可以进一步检验同事关系对员工环境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行为分阶段转变(SOC)模式下的护理干预策略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AMI患者81例,均行PCI术,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