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深化肠胃理论的研究,揭示肠胃气化理论的深刻内涵。构建以肠胃为主体的气化生命观,完善脏腑气化理论体系及医学模式。为临床应用肠胃气化理论提供思路,转变临床治疗肠胃病的思维,以适应大健康时代人们对肠胃健康的心理需求,为国民乃至世界人民的肠胃健康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文献梳理及理论研究的方法,以《黄帝内经》中的《肠胃》《平人绝谷》作为文献资料,对其内容进行整理挖掘,结合《伤寒论》《脾胃论》《临证医案指南》《四圣心源》等古代医家经典巨著,参考现代的《脾脏论》《脾胃气化学说及临证经验》《消化病学》《中医气化理论与实践》等书籍,并以“胃”“小肠”“大肠”“气化”等为关键词在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期刊论文,对肠胃气化理论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结果1.通过梳理《黄帝内经》中的《肠胃》《平人绝谷》等肠胃专篇发现:胃、小肠、大肠之间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统一性,三者在解剖形态上形成连贯的空腔结构,生理功能相互配合,病理方面相互影响。2.对肠胃阴阳属性的研究发现:以脏腑阴阳属性的角度划分,肠胃属阳腑;以体用的阴阳属性划分,肠胃为体阳而用阴。3.运用象思维对肠胃整体的功能进行研究发现:肠胃类土,具有化生、长养、承载、转化的特征;肠胃似仓廪,具备储藏、流通、加工的特征;肠胃如器,具备升降出入、生化、盛纳的特征;肠胃像海,具有容纳、化物、潮汐的特征。4.确定了肠胃气化的概念:肠胃气化是在天地之气的参与及影响下,肠胃之气的升降出入、聚散离合运动中发生的物质、能量、信息之间的变化。5.提出了肠胃内气化的内涵:肠胃内气化是发生在肠胃以内的气化,体现为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以及糟粕的排泄,这个过程以胃气为主导力量,大肠、小肠之气共同参与其中,是彼此分工明确又协同合作的肠胃内部气化过程。6.提出了肠胃外气化的内涵:肠胃外气化是发生于肠胃外的气化,是肠胃之气的运动变化与人体其他器官发生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转化,这个过程涉及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形体官窍。肠胃外气化以五脏为核心,脾气发挥主导力量。7.通过肠胃整体内气化的研究发现:胃、小肠、大肠的关系为解剖结构具有连续的整体性;三者经脉相连、经气相通;生理上相互配合;病理上相互影响。肠胃内气化是一个连贯且有序的过程,共同发挥盛纳、传输、生化、排浊的生理功能。8.通过对肠胃气化的核心机制的探究发现:肠胃的气机运动表现为以降为顺、降中有升、出入有序、出三入一,气化形式的规律为清浊升降、虚实更迭、燥湿制化。9.构建以肠胃为主体的气化生命观:肠胃气化贯穿生命之终始;肠胃气化诞生生命之物质;肠胃气化阐释生命之运动;肠胃气化演绎生命之状态;肠胃气化揭示生命之规律。结论1.胃、小肠、大肠三者共同构成了肠胃的整体结构,将肠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不仅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三者具有整体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肠胃气化研究具备中医整体性的要求。2.肠胃内、外气化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过程。肠胃内气化是肠胃外气化的前提与基础,肠胃外气化又为肠胃内气化提供动力。肠胃内气化与外气化皆是肠胃之气运动的结果,二者之间存在着互根互助、协调互制的关系。3.肠胃气化理论研究将肠胃与五脏视为统一的整体,是以肠胃为主体、五脏系统共同参与的气化过程,其中胃在肠胃内气化中发挥主导力量,脾在肠胃外气化中占据主导地位,整个过程以五脏为核心,由脾胃发挥决定性作用。4.肠胃是提供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来源的重要场所。饮食入肠胃消化、吸收、排浊输出的过程,主要由肠胃内气化承担。肠胃外气化中肠胃的气化功能为生命提供营养之源头,为五脏系统的生理功能提供物质能量来源,从而达到“气归于权衡”“合于四时五脏阴阳”的整体生命要求及“天人合一”的自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