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末,新洲金矿非法采金、炼金猖獗,经过20多年的无序开采,矿区残留了约150万吨高硫高砷矿渣。矿渣无序堆放,导致矿区下游雷公背河受到严重污染。以雷公背河为研究对象,对河流水体环境因子的分布规律、水体各形态砷的分布特征及沉积物中砷的赋存形态等进行研究,初步阐明了雷公背河砷的迁移转化规律,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雷公背河水体总体呈酸性,枯水期pH值由上游3.15逐渐升高至下游6.52,丰水期由上游3.34逐渐升高至下游6.84。电导率和ORP均呈现由上游至下游逐渐降低的规律,均与pH值呈极显著的负相关。2、水体中溶解态砷和颗粒态砷含量从上游到下游总体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溶解态砷由1697.1μg/L降至41.6μg/L,颗粒态砷由2754.7μg/L降至252.1μg/L,溶解态砷与颗粒态砷比例呈同样趋势,由65.97%降至16.50%。3、水体中溶解态砷主要以三价砷的形态存在,其次是五价砷,仅个别水样检出少量的一甲基砷和二甲基砷。枯水期三价砷含量占总砷的93.7%,五价砷占总砷5.7%,有机砷仅0.6%;丰水期三价砷含量占总砷的92.3%,五价砷占总砷7.6%,有机砷仅0.1%。4、水体pH是影响溶解态砷向颗粒态砷转化的关键环境因子,水体中铁含量是影响溶解态砷向颗粒态砷转化的关键因素。雷公背河最上游水样在pH调到7时,水中溶解态砷的去除率已超过96%。5、雷公背河沉积物砷污染严重,含量高达10208~70621mg/kg,沉积物样品中砷主要以有机结合态为主,各样品砷有机结合态均超过了44%,平均占比为67.8%。其次是铁锰氧化态,平均占比为24.8%,残渣态、水溶态、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7.4%。沉积物是水中砷的主要归宿,沉积物中砷的分布是含砷矿物颗粒沉积及难溶物质吸附砷继而沉积综合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