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空间理论和诗歌翻译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thao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曾经写下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篇章。随着中外跨文化交流的迅速发展,文学翻译中备受瞩目的诗歌翻译也越来越呈显繁荣之态。虽然目前译作大量出现,但诗歌翻译质量并不尽如人意。如何把中国古代诗歌更好地向世界推介已成为每位文学译者不可回避的严肃课题。中国古代诗歌语言高度含蓄、凝练,其意象更具独特的艺术魅力。译者对诗歌意象的认知及其程度直接决定他在翻译过程中对意象编码和解码的操作,也直接影响译本质量。可以说意象转换过程是诗歌翻译的核心。本文意在通过空间合成理论探讨中国诗歌意象在英译过程中的传递,以期提高诗歌翻译的质量。 笔者在论文中引入了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空间合成理论”,它是一个基于四位心理空间框架的认知结构理论。随后,笔者介绍了意象的由来及发展。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比西方意象派的意象概念范围更广,意义更微妙。 接着,利用空间合成理论这种认知手段先分析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交织运作。再分析在汉文化背景下一首诗的众多意象是如何相互影响彼此的映射和交织而被读者理解的。然后笔者从交织理论的角度把翻译活动解构成两个独立的交织过程。 对于翻译效果的评价,本文通过理论和问卷对《天净沙·秋思》的两个译本进行深入分析比较,得出结论:Schlepp所使用的直译方法更适合应用于古代诗歌翻译。因为直译在形式上更贴近原文文本框架,能给译人语读者留下最大限度的解读和审美空间。基于此,笔者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诗歌翻译应接受直译法,用简洁的语句留给目的语读者以最大的审美空间。中国古代诗歌翻译应尽量保持中国古代诗歌的原貌和初始意象。英译过程中我们应该努力做到:越初始越好。同时提出:文化交流中应本着交流双方地位平等原则。
其他文献
安吉拉·卡特是英国最具有独创性的作家之一,以改写童话经典和其无与伦比的独创风格著称于文坛。《马戏团之夜》被评论界普遍认为这是卡特最为出色的一部作品。它讲述的是一个
该文将以多义范畴的成员组成为中心议题,重点讨论发生在词性层面上的语义扩展.以认知语言学中的突显原则为指导,同时结合隐喻投射、类典型理论、意象图示、格式塔心理完型理
尤金·奥尼尔是第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美国剧作家,他被誉为“美国的莎士比亚”。奥尼尔是美国剧作家中一丝不苟并持之以恒地从事悲剧创作的第一人。他凭借不懈的努力和杰出的成
二十多年来,外语教学界一直存在着一种争论: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是交际能力?随着交际教学法的普及和普遍开展的语言文化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学专家
作为黑色幽默的先驱之作,《第二十二条军规》于1961年问世时即刻成为评论者们注目的焦点.对于这部小说,既有尖锐的批评,更有高度的赞赏.惠特尼·贝雷特在杂志《纽约客》上评
约瑟夫·康拉德被公认为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所处的时代与他的个人经历决定了他的创作题材离不开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其作品《黑暗的中心》在关于殖民主义的文学作品中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