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探究销菔通结方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作用机制

来源 :陕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emon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硝菔通结方对模型大鼠结肠动力的影响,从肠神经系统角度探讨硝菔通结方治疗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便秘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方法:1.随机将SD大鼠60只分为空白组10只,造模组50只。运用大黄粉混悬液递增剂量三轮循环法对造模组大鼠进行慢传输型便秘模型复制,造模结束后根据大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判断造模是否成功。
  2.造模成功后将剩余大鼠分为空白组(NC组)、模型组(MC组)、莫沙必利组(MOS组)、张锡纯原方组(YF组)、硝菔通结方(XF组),予以相应药物灌胃4周。观察各组大鼠体质量、首粒黑便排出时间、便量。取结肠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学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结肠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ropomyosin receptor kinase B,TrkB)、5-HT、5-羟色胺4受体(5-hydroxytryptamine receptor 4,5-HT4R)的表达;RT-PCR检测结肠组织中BDNF、TrkBmRNA表达水平;Western-Blot检测结肠组织BDNF、TrkB、5-HT4受体的表达水平。
  结果:1.硝菔通结方对STC模型大鼠体重、首粒黑便排出时间、24h便量的影响
  (1)对体质量的影响:与NC组比较,MC组体重增长缓慢(P<0.01);与MC组比较,各用药组大鼠体重增长加快(P<0.01);与MOS组与YF组比较,XF组大鼠体重增长较快(P<0.05)
  (2)对首粒黑便及便量的影响:与MC组比较,各组大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缩短,便量增多(P<0.01);与YF组比较,XF组大鼠便量增加(P<0.05)
  2.硝菔通结方对STC模型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
  NC组肌层与黏膜层无明显病理改变;MC组出现肌层纤维坏死,肌间神经丛神经细胞出现空泡变性,肌细胞核固缩、深染,结缔组织疏松,有较多炎性细胞浸润,黏膜层内可见淋巴小结;与MC组比较,MOS组、YF组、XF组的炎症逐渐减轻,肌层纤维坏死与肌间神经丛神经变性减轻,结缔组织紧密,胞核饱满且无固缩。
  3.硝菔通结方对STC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中BDNF、TrkB、5-HT4受体蛋白表达的影响
  MC组大鼠BDNF、TrkB、5-HT、5-HT4受体的荧光表达低于NC组(P<0.05);与MC组相比,MOS组BDNF、TrkB、5-HT、5-HT4受体的荧光表达增多(P<0.05),YF组BDNF、5-HT的荧光表达增多(P<0.01/P<0.05),TrkB、5-HT4受体的表达有增多趋势(P>0.05),XF组BDNF、TrkB、5-HT、5-HT4受体的荧光表达均增多(P<0.01/P<0.05);MC组BDNF、TrkB、5-HT4受体的表达明显低于NC组(P<0.01),各给药组BDNF、TrkB、5-HT4受体的表达量比MC组增多(P<0.05/P<0.01),XF组BDNF、TrkB、5-HT4受体的表达比YF组显著增多(P<0.01)。
  4.硝菔通结方对STC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中BDNF、TrkBmRNA含量的影响
  与NC相比,MC组BDNF、TrkB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MC相比,MOS组、YF组、XF组BDNF、TrkBmRNA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P<0.01);与YF组相比,XF组BDNFmRNA的表达增多(P<0.05),TrkBmRNA的表达有增多趋势(P>0.05)。
  结论:1.硝菔通结方能够改善慢传输型便秘模型大鼠的便秘症状,缩短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增加粪便排出量。
  2.硝菔通结方能通过调节肠神经系统增加血清5-HT,增多BDNF、TrkB、5-HT、5-HT4受体的表达,增强BDNF、TrkBmRNA的表达。
  3.硝菔通结方可能通过调节肠神经系统内神经递质的传输,从而改善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动力障碍症状,起到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黄菟益肾方对C-BSA特发性膜性肾病(IMN)大鼠的干预效果;检测自噬及凋亡相关蛋白mTOR、P70S6K、ULK1、LC3Ⅱ及Caspase3的表达,从mTOR/P70S6K通路探讨该方保护肾脏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黄菟益肾方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110只,随机留取15只作为空白对照组(NG),其余95只采用尾静脉注射C-BSA制备IMN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
目的:观察通络益肾方及其拆方滋阴温阳方、解毒通络方含药血清对不同时间点高糖培养的足细胞线粒体自噬的影响,从线粒体自噬稳态失衡-凋亡角度探讨通络益肾方及其拆方解毒通络方、滋阴温阳方治疗DN的可能机制。  方法:足细胞按正常条件培养至一定密度,随机分为:正常组(NG)、高糖组(HG)、通络益肾方组(TLYS)、解毒通络方组(JDTL)、滋阴温阳方组(ZYWY)、甘露醇高渗组(MG)。按各组培养条件分别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金果胃康胶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大鼠胃黏膜干预的作用机制。  方法:(1)造模:采用MNNG结合浓盐水灌胃及饥饱失常等综合造模方法复制PLGC模型。(2)分组与干预:选用90只4-5周龄的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2只,造模组78只。空白组正常饲喂,造模大鼠每天自由饮用
目的:通过建立高脂血症动物模型,观察防风通圣散对高脂血症大鼠脂代谢血清指标及肝脏中PCSK9表达的影响,揭示该方对高脂血症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方法:取健康SD大鼠50只,雄性,体质量150~180g,适应性喂养1周后,根据体质量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简称正常组)、模型对照组(简称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简称西药组)、防风通圣散组(简称中药组)、防风通圣散加阿托伐他汀组(简称结合组)。
学位
目的:基于中西医循环理论的发展史,从哲学思想、研究方法等方面比较两种理论形成的影响因素,明确两种理论形成过程与基本内容的异同,促进对中医气血循环理论本质的正确认识,为中西医理论的比较研究、融通途径,乃至临床实践等方面提供参考。  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本研究法,以《马王堆古医书考释》《素问》《灵枢经》及《医学史》《心血运动论》等相关医学专著为主体;结合发生学研究法,把中西医循环理论回置于其得以发生
目的:对1990年至2019年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诊治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归纳、总结,存异求同,探索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治规律,以期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确立规范的中医诊治标准提供理论依据及文献参考。  方法: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在知网、万方、维普等期刊数据库中检索199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的相关文献,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从文献地区来源、中医证型种类
目的:通过收集整理统计宋金元时期有关阿尔茨海默病诊治的组方及文献记载,挖掘宋金元时期对阿尔茨海默病病因病机、证候、常用药物的认识,补充中医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思路沿革,勾勒出其治法的演变规律。在收集整理宋金元时期医家辨治阿尔茨海默病学术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中医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证治理论,揭示古代医家治疗该病的用药特点,完成对中医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病-方-药系统的整理和对其用药特点的分析。以期为进一步研究
目的:  本实验在原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治未病”理论,根据体质的生理病理特点以及肾-唾相关理论,基于“恐伤肾”,建立大鼠肾虚体质动物模型,采用氢化可的松注射建立肾虚证候大鼠的实验动物模型。观察肾虚体质、肾虚证大鼠一般情况,肾脏形态与组织的HE染色变化;从蛋白角度探讨唾液中胱抑素C、β2-MG含量改变,以及补肾中药六味地黄丸对大鼠肾脏功能的干预作用,为临床开展体质的无创伤辨识技术与肾虚性疾病的
学位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肾虚模型和补肾中药治疗后各组大鼠唾液腺水通道蛋白及VIP-cAMP-PKA信号通路的变化,探索肾与唾相关的内在分子机制及补肾药的干预作用,为“肾在液为唾”理论的现代化研究、临床开展相关疾病唾液微观辨证和无创伤诊疗技术及其防治研究奠定实验基础。  方法:分别采用灌胃甲状腺片(45mg/100g )和肌肉注射氢化可的松(2.5mg/100g)的方法制备肾阴虚和肾阳虚证动物模型,在此基
学位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神经病理学——分子神经生物学——功能行为学等多个层面,在体实验和离体实验两个方面,从整体上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行为、脑梗死体积、脑组织病理学改变以及脑组织内TNF-α、IL-1β及TLR4等蛋白水平的表达,进而探讨仙鹤草水提取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  方法:在体实验: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中药仙鹤草组、仙鹤草水提取物组及尼莫地平组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