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黄菟益肾方对C-BSA特发性膜性肾病(IMN)大鼠的干预效果;检测自噬及凋亡相关蛋白mTOR、P70S6K、ULK1、LC3Ⅱ及Caspase3的表达,从mTOR/P70S6K通路探讨该方保护肾脏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黄菟益肾方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110只,随机留取15只作为空白对照组(NG),其余95只采用尾静脉注射C-BSA制备IMN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6组:模型组(MG);中药大剂量组(ZHG);中药中剂量组(ZMG);中药小剂量组(ZLG);雷帕霉素组(RG);贝那普利组(BG)。灌胃治疗2周(各组分别处死5只大鼠)及4周末(处死剩余大鼠),分别检测24h尿蛋白定量(24hUTP),血清生化指标(ALT、AST、ALB、TP、TC、TG),肾组织透射电镜,肾脏病理光镜(HE、Masson、PASM),免疫组化检测Nephrin蛋白表达。治疗4周末另用Real-TimePCR检测大鼠肾组织mTOR、P70S6K、ULK1、LC3Ⅱ、Caspase3mRNA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大鼠肾组织P-mTOR、P-P70S6K、ULK1、LC3Ⅱ、Caspase3蛋白的表达。
结果:
1.黄菟益肾方对IMN大鼠一般状态的影响
实验过程中NG大鼠一般状态良好。MG大鼠精神不振,毛色暗黄,纳差少饮,尿量减少,大便溏稀,头面胖大及四肢肿胀,偶见少量腹水,并随实验时间延长病情加重。治疗2周及4周末,黄菟益肾方大中小剂量组大鼠一般状态均明显好转,尤以ZMG组疗效显著。
2.黄菟益肾方对IMN大鼠24hUTP的影响
与NG组相比,MG大鼠24hUTP显著升高(P<0.01),提示模型复制成功。治疗2周末,各治疗组与MG组相比,大鼠24hUTP降低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末,各治疗组大鼠与MG组相比24hUTP均不同程度降低(P<0.01),尤以ZMG降低显著;各治疗组间差异显著(P<0.05或P<0.01)。同组间相比(除ZHG组外),治疗4周显著优于治疗2周,且ZMG疗效显著优于同时间点各治疗组。
3.黄菟益肾方对IMN大鼠低蛋白血症的影响
与NG组相比,MG大鼠TP、ALB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出现低蛋白血症。治疗2周末,各治疗组与MG组相比,大鼠TP、ALB含量升高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末,各治疗组与MG组相比,大鼠TP、ALB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其中ZMG组升高最为显著,ZLG组次之;各治疗组间差异显著(P<0.05或P<0.01)。同组间相比(除ZHG组外),治疗4周显著优于治疗2周,且以ZMG大鼠TP、ALB含量升高最为显著(P<0.01)。
4.黄菟益肾方对IMN大鼠高脂血症的影响
与NG相比,MG大鼠TG、TC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出现高脂血症。治疗2周末,与MG相比,各治疗组大鼠TG、TC含量不同程度升高或降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末,与MG相比,除RG组TG、TC含量明显升高(P<0.05);其余各治疗组大鼠TG、TC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尤以ZMG降低显著。与治疗2周同组间相比,RG大鼠TG、TC含量显著升高(P<0.01);ZMG、ZLG明显降低(P<0.05或P<0.01),尤以ZMG降低显著。
5.黄菟益肾方对IMN大鼠肾组织病理的影响
光镜下可见,NG大鼠肾小球结构正常;MG大鼠2周末可见嗜复红蛋白沉积于上皮细胞下,毛细血管袢扩张、空泡、僵硬,GBM弥漫沉积絮状物,钉突形成;4周末MG大鼠病理表现进行性加重。治疗2周及4周末,与同时期MG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肾脏病理均不同程度明显改善,尤以ZMG改善显著,优于其他治疗组;治疗4周末与治疗2周末同组间相比,各治疗组大鼠肾脏病理改变减轻,尤以ZMG组改善显著。
6.黄菟益肾方对IMN大鼠肾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透射电镜下可见NG大鼠肾小球基底膜均匀无增厚,无电子致密物沉积,足细胞足突整齐、间隙均等、无足突融合或膨大。治疗2周及4周末,同时期MG大鼠基底膜弥漫性增厚,上皮下大量电子致密物沉积,足细胞足突广泛融合,足突端膨大,间隙不等均进行性加重;同时期各治疗组与MG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足突融合及膨大均减轻,上皮下电子致密物沉积减少;ZMG显著优于同期各治疗组。治疗4周末与治疗2周同组间相比,各治疗组大鼠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足突融合均明显改善,尤以ZMG组改善显著。
7.黄菟益肾方对IMN大鼠足细胞Nephrin蛋白表达的影响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NG相比,MG大鼠Nephrin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治疗2周末,与MG相比,各治疗组大鼠Nephrin蛋白表达升高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末,与MG相比,各治疗组大鼠Nephrin表达明显升高(P<0.05或P<0.01),尤以ZMG、RG升高显著。与治疗2周同组间相比(除ZHG组外),各治疗组Nephrin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尤以ZMG、RG升高显著。
8.黄菟益肾方对IMN大鼠肾组织mTOR、P70S6K、ULK1、LC3Ⅱ、Caspase3mRNA及P-mTOR、P-P70S6K、ULK1、LC3Ⅱ、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
治疗4周末,Real-TimePCR和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与NG相比,MG大鼠mTOR、P70S6K、Caspase3mRNA及P-mTOR、P-P70S6K、Caspase3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ULK1、LC3Ⅱ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MG相比,各治疗组大鼠上述mRNA及蛋白表达均不同程度升高或降低(P<0.05或P<0.01),其中自噬相关蛋白及mRNA尤以ZMG、ZLG、RG组改善显著;而Caspase3mRNA及蛋白表达则以ZMG组改善最佳。
结论:
1.特发性膜性肾病大鼠足细胞自噬能力下降,足细胞凋亡增加。
2.黄菟益肾方可有效改善IMN大鼠一般状态,降低24h尿蛋白定量,升高血浆白蛋白,纠正脂代谢紊乱,疗效明显。
3.黄菟益肾方可改善IMN大鼠肾脏病理损害,上调足细胞Nephrin的表达,改善足细胞损伤,减缓IMN病程进展。
4.黄菟益肾方可通过抑制mTOR/P70S6K通路激活自噬,改善足细胞凋亡,从而发挥对IMN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
5.黄菟益肾方大中小剂量均可有效改善IMN大鼠症状及病理改变,尤以中剂量最佳。
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110只,随机留取15只作为空白对照组(NG),其余95只采用尾静脉注射C-BSA制备IMN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6组:模型组(MG);中药大剂量组(ZHG);中药中剂量组(ZMG);中药小剂量组(ZLG);雷帕霉素组(RG);贝那普利组(BG)。灌胃治疗2周(各组分别处死5只大鼠)及4周末(处死剩余大鼠),分别检测24h尿蛋白定量(24hUTP),血清生化指标(ALT、AST、ALB、TP、TC、TG),肾组织透射电镜,肾脏病理光镜(HE、Masson、PASM),免疫组化检测Nephrin蛋白表达。治疗4周末另用Real-TimePCR检测大鼠肾组织mTOR、P70S6K、ULK1、LC3Ⅱ、Caspase3mRNA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大鼠肾组织P-mTOR、P-P70S6K、ULK1、LC3Ⅱ、Caspase3蛋白的表达。
结果:
1.黄菟益肾方对IMN大鼠一般状态的影响
实验过程中NG大鼠一般状态良好。MG大鼠精神不振,毛色暗黄,纳差少饮,尿量减少,大便溏稀,头面胖大及四肢肿胀,偶见少量腹水,并随实验时间延长病情加重。治疗2周及4周末,黄菟益肾方大中小剂量组大鼠一般状态均明显好转,尤以ZMG组疗效显著。
2.黄菟益肾方对IMN大鼠24hUTP的影响
与NG组相比,MG大鼠24hUTP显著升高(P<0.01),提示模型复制成功。治疗2周末,各治疗组与MG组相比,大鼠24hUTP降低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末,各治疗组大鼠与MG组相比24hUTP均不同程度降低(P<0.01),尤以ZMG降低显著;各治疗组间差异显著(P<0.05或P<0.01)。同组间相比(除ZHG组外),治疗4周显著优于治疗2周,且ZMG疗效显著优于同时间点各治疗组。
3.黄菟益肾方对IMN大鼠低蛋白血症的影响
与NG组相比,MG大鼠TP、ALB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出现低蛋白血症。治疗2周末,各治疗组与MG组相比,大鼠TP、ALB含量升高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末,各治疗组与MG组相比,大鼠TP、ALB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其中ZMG组升高最为显著,ZLG组次之;各治疗组间差异显著(P<0.05或P<0.01)。同组间相比(除ZHG组外),治疗4周显著优于治疗2周,且以ZMG大鼠TP、ALB含量升高最为显著(P<0.01)。
4.黄菟益肾方对IMN大鼠高脂血症的影响
与NG相比,MG大鼠TG、TC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出现高脂血症。治疗2周末,与MG相比,各治疗组大鼠TG、TC含量不同程度升高或降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末,与MG相比,除RG组TG、TC含量明显升高(P<0.05);其余各治疗组大鼠TG、TC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尤以ZMG降低显著。与治疗2周同组间相比,RG大鼠TG、TC含量显著升高(P<0.01);ZMG、ZLG明显降低(P<0.05或P<0.01),尤以ZMG降低显著。
5.黄菟益肾方对IMN大鼠肾组织病理的影响
光镜下可见,NG大鼠肾小球结构正常;MG大鼠2周末可见嗜复红蛋白沉积于上皮细胞下,毛细血管袢扩张、空泡、僵硬,GBM弥漫沉积絮状物,钉突形成;4周末MG大鼠病理表现进行性加重。治疗2周及4周末,与同时期MG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肾脏病理均不同程度明显改善,尤以ZMG改善显著,优于其他治疗组;治疗4周末与治疗2周末同组间相比,各治疗组大鼠肾脏病理改变减轻,尤以ZMG组改善显著。
6.黄菟益肾方对IMN大鼠肾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透射电镜下可见NG大鼠肾小球基底膜均匀无增厚,无电子致密物沉积,足细胞足突整齐、间隙均等、无足突融合或膨大。治疗2周及4周末,同时期MG大鼠基底膜弥漫性增厚,上皮下大量电子致密物沉积,足细胞足突广泛融合,足突端膨大,间隙不等均进行性加重;同时期各治疗组与MG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足突融合及膨大均减轻,上皮下电子致密物沉积减少;ZMG显著优于同期各治疗组。治疗4周末与治疗2周同组间相比,各治疗组大鼠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足突融合均明显改善,尤以ZMG组改善显著。
7.黄菟益肾方对IMN大鼠足细胞Nephrin蛋白表达的影响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NG相比,MG大鼠Nephrin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治疗2周末,与MG相比,各治疗组大鼠Nephrin蛋白表达升高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末,与MG相比,各治疗组大鼠Nephrin表达明显升高(P<0.05或P<0.01),尤以ZMG、RG升高显著。与治疗2周同组间相比(除ZHG组外),各治疗组Nephrin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尤以ZMG、RG升高显著。
8.黄菟益肾方对IMN大鼠肾组织mTOR、P70S6K、ULK1、LC3Ⅱ、Caspase3mRNA及P-mTOR、P-P70S6K、ULK1、LC3Ⅱ、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
治疗4周末,Real-TimePCR和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与NG相比,MG大鼠mTOR、P70S6K、Caspase3mRNA及P-mTOR、P-P70S6K、Caspase3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ULK1、LC3Ⅱ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MG相比,各治疗组大鼠上述mRNA及蛋白表达均不同程度升高或降低(P<0.05或P<0.01),其中自噬相关蛋白及mRNA尤以ZMG、ZLG、RG组改善显著;而Caspase3mRNA及蛋白表达则以ZMG组改善最佳。
结论:
1.特发性膜性肾病大鼠足细胞自噬能力下降,足细胞凋亡增加。
2.黄菟益肾方可有效改善IMN大鼠一般状态,降低24h尿蛋白定量,升高血浆白蛋白,纠正脂代谢紊乱,疗效明显。
3.黄菟益肾方可改善IMN大鼠肾脏病理损害,上调足细胞Nephrin的表达,改善足细胞损伤,减缓IMN病程进展。
4.黄菟益肾方可通过抑制mTOR/P70S6K通路激活自噬,改善足细胞凋亡,从而发挥对IMN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
5.黄菟益肾方大中小剂量均可有效改善IMN大鼠症状及病理改变,尤以中剂量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