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褐飞虱Niaparvata lugens(Stal)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常给水稻生产带来严重威胁。长期以来的化学防治使褐飞虱对多种药剂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为了解褐飞虱对一些常用杀虫药剂的敏感性,指导田间化学防治,本文监测了褐飞虱对一些药剂的敏感性并筛选了一批有效的防治药剂,取得结果如下:1、采用稻茎浸渍法、浸苗法、药膜法分别测定几种杀虫剂对褐飞虱三龄若虫的毒力。以LC5o值大小比较,稻茎浸渍法测定的6种杀虫剂的毒力大小顺序与浸苗法测定的结果一致,都为吡蚜酮>噻虫嗪>噻嗪酮>毒死蜱>吡虫啉>叶蝉散,除叶蝉散外,各药剂以稻茎浸渍法测定的毒力较高,但相差不大;药膜法测定的5种药剂的毒力大小顺序为毒死蜱>叶蝉散>噻虫嗪>吡虫啉>噻嗪酮。2、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2009和2010年度广西不同褐飞虱种群三龄若虫对吡虫啉、噻嗪酮的敏感性。2009和2010年度广西不同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都处于极高水平抗性,2009年度LC50值为16.8042~41.6262 mg ai L-1,抗性倍数为186.71~462.51倍,2010年度LC5o值为28.5239~41.4339 mg ai L-1,抗性倍数为316.93~460.38倍;2009和2010年度广西不同褐飞虱种群对噻嗪酮为低~中等水平抗性,2009年度LC50值为1.1110~6.6117 mg ai L-1,抗性倍数为4.15~24.69倍,2010年度LC5o值为3.2084~5.9352 mg ai L-1,抗性倍数为11.93~22.06倍。采用点滴法测定2010年度不同褐飞虱种群雌成虫对4种药剂的敏感性,对吡虫啉的LD50值为0.0235~0.0496μg ai♀-1,抗性倍数为335.71~708.57倍,处于极高水平抗性;对叶蝉散的LD50值为0.0272~0.0424μg ai♀-1,抗性倍数为9.71~15.14倍,属低~中等水平抗性;对毒死蜱的LD50值为0.0191~0.0345μg ai♀-1;对噻虫嗪的LD50值为0.0015~0.0035μg ai♀-1.3、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21种杀虫剂对褐飞虱三龄若虫的毒力。结果表明,烯啶虫胺、阿维菌素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毒力较高,LC50值分别为0.4922、0.4793和0.6277mg ai L-1,(?)(?)虫嗪、毒死蜱、醚菊酯、噻嗪酮、乙虫腈、吡蚜酮毒力次之,LC50值在1~10 mg ai L-1之间,噻虫啉、啶虫脒、辛硫磷、氟硅菊酯LC50值在10~30 mg ai L-1之间,其余药剂对褐飞虱三龄若虫的毒力较低。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不同杀虫剂品种混配对褐飞虱的作用,结果表明,噻虫嗪:吡蚜酮(1.1:1)的增效作用最明显,共毒系数最高,为489.67;噻虫嗪:噻嗪酮(3:1)、噻虫嗪:吡蚜酮(1.7:1)和噻虫嗪:吡蚜酮(1:3.6)的增效作用也较明显,共毒系数分别为410.73、439.79和404.09;共毒系数在300~400之间的混剂配方有4个,共毒系数在120~300之间的混剂配方有17个。4、采用喷雾法测定配方药剂在苗期和分蘖期水稻上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各配方药剂在设定的浓度下在苗期、分蘖期水稻上对褐飞虱的防效以烯啶虫胺:醚菊酯(1:12)最优,该混剂在44 mg ai L-1浓度下药后3d、7d、14d对褐飞虱防效都在80%以上,以分蘖期药后14 d防效最高,为88.52%。其他配方药剂在设定的高浓度下对褐飞虱的防效显著优于对照药剂10%毗虫啉可湿性粉剂。各配方药剂对褐飞虱的防效随着浓度的提高有显著提高。混剂在水稻苗期和分蘖期上对褐飞虱的防效总体上差异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