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时代,平台企业作为发展共享经济的重要载体,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和实务界关心的热点话题。一方面,平台企业在全球经济市场中崭露头角,以其创造力和生命力成为倍受追捧的经营模式。在全球100家“独角兽”企业中,超过70%的企业都采用了平台商业模式。另一方面,平台企业具备跨界经营的“破坏力”和网络效应,加速了平台市场的“赢家通吃”格局,使同类市场不同平台企业的经营绩效相去甚远。比如,在电商领域,市场排名第一的阿里巴巴仅凭淘宝和天猫就占据58.2%的市场份额,拥有5.3亿注册用户,天猫仅2018年11月11日一天的销售额就达到2135亿元。相比之下,同样处在市场排名前列的拼多多只有1.8%的市场份额,注册用户量不到一亿。因而,剖析平台企业竞争优势“黑箱”,解释平台企业绩效差异的原因与机理,对于企业平台化经营实践和推动共享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理论研究表明,企业竞争优势与价值创造、价值获取过程密不可分,但企业如何创造和获取更大价值却并未形成定论。现有的研究往往注重单一视角分析交易成本、资源、能力、创新、组织间关系等因素在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缺乏更加系统而全面的理解,从而模糊了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的“全貌”。另一方面,近年来价值共创和价值基础理论的研究进展为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管理学家们纷纷反思,呼吁通过理论整合,以更加客观和完善的理解,揭开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的“过程黑箱”。此外,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的平台研究,侧重网络效应、平台开放、平台启动等具有“平台”属性的平台竞争战略互动的研究,清晰地阐明了平台企业与传统企业在内涵和外延上的显著差异,在国内外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研究团队和研究成果。然而,由于平台研究侧重“平台”属性的分析,缺乏与经典理论的衔接与整合,因而研究体系较为分散,亦未能揭开平台企业的竞争优势“黑箱”。为此,本文通过梳理平台研究与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的研究,发现价值基础理论通过两个通行公式(价值创造=支付意愿-机会成本、价值获取=价格-机会成本)以更为一般的形式展开分析,为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框架。同时,TCE、PFI、RDT等经典理论之间存在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的“共同”解释逻辑,而平台研究则详尽地刻画了“平台”属性。因此,本文基于“基础框架”、“共同”解释逻辑和“平台”属性,通过扎根理论分析力图整合经典理论,构建平台企业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的理论模型。同时,基于fsQCA的实证分析,验证理论模型并分析平台企业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的前因构型、关键因素和关键路径,以期为价值创造理论和平台企业经营实践提供更加完善的理论参考。综合理论与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扎根理论分析,理清了平台企业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的构成要素与理论维度。通过案例企业访谈资料的扎根理论分析,本文发现平台企业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主要包括7个构成要素。其中,“创业机遇”和“资源基础”是平台企业进入市场和创造价值的干预条件,“平台建设”(含“平台开放”、“供需匹配”和“互动引导”三个维度)、“用户参与”(含“知识分享”、“互补品供应”和“持续承诺”三个维度)和“平台控制”(含“规则主导”、“网络效应”和“用户锁定”三个维度)是直接影响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结果的行动过程,而“用户认知价值”和“平台专属收益”则是分别反映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的具体结果。(2)通过编码结论与经典理论的对话和整合,构建了平台企业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的理论模型。本文研究发现,平台企业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过程遵循着不同的主导逻辑。其中,平台企业价值创造过程隐含着―效率‖和―创新‖双重逻辑。具体来看,以平台企业为行动主体的―效率‖逻辑,通过平台开放、供需匹配和互动引导,构建了有效的平台服务市场,从而为激发用户互动创造有利条件,其理论依据主要源于交易成本经济学(TCE);以平台供需端用户为主体的―创新‖逻辑,通过知识分享、互补品供应和持续承诺,积极参与互动并持续提供互补性资源,从而提升用户认知价值,其理论依据主要源于创新中获利理论(PFI)。类似地,本文发现,在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平台企业通过规则主导、网络效应和用户锁定,以竞争性资源(隔离机制)和说服性资源的方式提高平台企业对供需端用户的依赖优势,从而提升议价能力,争取平台专属收益,其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资源依赖理论(RDT)。同时,“效率”逻辑是“创新”逻辑的必要条件,“价值创造”也是“价值获取”的必要条件。(3)通过fsQCA分析,实证验证了平台企业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的理论模型,并分析了平台企业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的前因构型。本文发现,促进和抑制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的构型并不等同。其中,积极的用户参与(高知识分享、高互补品供应和高持续承诺)是促进平台企业价值创造的关键因素;消极的平台建设(低平台开放、低供需匹配和低互动引导)是抑制平台企业价值创造的关键因素。同时,积极的平台控制(高规则主导、强网络效应和高用户锁定)是促进平台企业价值获取的关键因素;消极的用户认知价值(消极的系统评价和低支付意愿)是抑制平台企业价值获取的关键因素。总体来看,平台企业实现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极大化,需要同时关注并积极开展平台建设、用户参与和平台控制,三者缺一不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1)探索了平台企业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的构成要素和理论维度,增进了平台企业战略管理过程的微观理解。以往的研究囿于理论视角的限制,往往强调单一因素对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作用,缺乏构成要素和理论维度的系统性考察。同时,既有研究在分析影响因素时也主要以文献推导为主,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扩大了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理论与平台企业经营实践的“鸿沟”。本文结合理论文献梳理和探索性案例研究,从访谈的事实经验反向建构理论框架,从而识别平台企业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的构成要素与理论维度。(2)整合经典理论,构建了平台企业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的理论模型,揭开了平台企业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的“过程黑箱”。以往研究侧重单一视角分析企业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由于缺乏理论整合,很难清晰阐述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各自遵循的主导逻辑。为此,本文以平台企业为研究情景,结合“平台”属性,利用价值基础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整合交易成本经济学(TCE)、创新中获利理论(PFI)、资源依赖理论(RDT)等经典理论,从而理清构成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以及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的主导逻辑,形成相对完善的平台企业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理论模型。从这个角度来看,构建平台企业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的理论模型,对于同时推进平台理论、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理论、战略管理理论都具有积极意义。(3)验证理论模型,分析影响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成”“败”的前因构型、关键因素和关键路径,对于深化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理论,提供了更高细粒度的理解。以往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中,往往强调前因变量与结果变量具有对称性因果关系,从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内在联系(因果复杂性)。为此,本文在构建理论模型和提出假设后,从“促进”(导致“成功”结果)和“抑制”(导致“失败”结果)两个维度分别检验和分析,发现“促进”和“抑制”平台企业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前因构型、关键因素和关键路径都不相同。同时,由于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对构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不可或缺性,因而本文构型分析结论对于平台企业战略管理和经营实践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