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多数地方的农村居民点发展中,长期存在规划不科学、滞后、落实不严等问题,导致农村居民点布局散乱、用地规模小、数量多、内部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村居民点不合理的空间布局制约了农村产业用地规模优势的发展,同时影响了城镇化、产业化进程。
目前,涉及农户意愿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研究总体数量较少,意愿与布局优化方案结合也不够紧密,欠缺数理模型的定量分析,因此本文以宜兴市官林镇为研究区,利用遥感影像解译数据、统计数据、相关规划与调研数据,基于景观生态学方法与普通Voronoi图方法,对官林镇农村居民点布局特征进行研究;基于农户问卷调查数据,应用线性概率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农村居民点布局农户意愿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与区位因素构建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优化类型,结合加权Voronoi图分析方法提出相应优化方案。主要结论如下:
(1)研究官林镇农村居民点分布现状,通过普通Voronoi图分析表明东尧村、杨舍村农村居民点呈现随机式分布,其余16个行政村呈现集群式分布。前城村农村居民点斑块数量最多,斑块总面积达109ha,但平均斑块面积最小,表明其农村居民点数量多而细碎,具备很高的整治潜力。
各村平均斑块分维数(FRAC_MN)均在1附近,说明农村居民点斑块形状较为规则,受到人为干扰程度大。大儒村、义庄村与白茫村平均周长面积比(PARA_MN)均大于1000,农村居民点形状最为简单,涌湖村的PARA_MN最低513.86,形状相对复杂。各村景观分割指数(DIVISION)均接近1,景观斑块被严重分割。
(2)从家庭收入、耕作距离与期望整治内容三方面对农村居民点布局农户意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多数家庭以非农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耕作距离与意愿分析表明官林镇整体耕作半径比较理想,农户重点期望整治水环境、空气质量、基础设施等项目。将农户按非农收入比例分为三类,通过线性概率模型分析影响各类农户整治意愿的显著变量,结果显示影响农业主导型农户意愿的特定显著变量有户主年龄、承包地面积、总收入、房屋已使用年数和耕作半径与理想半径之差,影响农工兼具型农户意愿的特定显著变量是平均灌溉与交通条件,非农主导型农户不存在影响意愿的特定显著变量。影响非农主导型与农业主导型农户意愿的共同显著变量有受教育年限、家庭人口数、非农收入比例、建筑面积、基础设施状况、空气质量满意度、水环境满意度,选取居民点条件中相对差异较大的承包地面积、基础设施状况、空气质量满意度、水环境满意度四项作为表达农村居民点布局农户意愿的影响指标。
(3)结合GIS技术,从距离水域、交通道路和镇中心距离三方面对农村居民点布局区位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从社会经济条件、区位条件和农户意愿三个方面选取11项指标构建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层次分析法获取各指标权重,得出各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分值,全镇共649个农村居民点参与评价,综合影响力高的农村居民点有262个,综合影响力中等的农村居民点有244个,综合影响力低的农村居民点有143个。
(4)以评价结果作为划分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类型的依据,结合实际走访情况,将农村居民点划分为积极发展型、控制发展型、迁村并点型、政策保留型,并以积极发展型农村居民点质心为发生元构建加权Voronoi图,指导迁村并点型农村居民点搬迁,最后提出相应优化方案。
目前,涉及农户意愿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研究总体数量较少,意愿与布局优化方案结合也不够紧密,欠缺数理模型的定量分析,因此本文以宜兴市官林镇为研究区,利用遥感影像解译数据、统计数据、相关规划与调研数据,基于景观生态学方法与普通Voronoi图方法,对官林镇农村居民点布局特征进行研究;基于农户问卷调查数据,应用线性概率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农村居民点布局农户意愿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与区位因素构建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优化类型,结合加权Voronoi图分析方法提出相应优化方案。主要结论如下:
(1)研究官林镇农村居民点分布现状,通过普通Voronoi图分析表明东尧村、杨舍村农村居民点呈现随机式分布,其余16个行政村呈现集群式分布。前城村农村居民点斑块数量最多,斑块总面积达109ha,但平均斑块面积最小,表明其农村居民点数量多而细碎,具备很高的整治潜力。
各村平均斑块分维数(FRAC_MN)均在1附近,说明农村居民点斑块形状较为规则,受到人为干扰程度大。大儒村、义庄村与白茫村平均周长面积比(PARA_MN)均大于1000,农村居民点形状最为简单,涌湖村的PARA_MN最低513.86,形状相对复杂。各村景观分割指数(DIVISION)均接近1,景观斑块被严重分割。
(2)从家庭收入、耕作距离与期望整治内容三方面对农村居民点布局农户意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多数家庭以非农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耕作距离与意愿分析表明官林镇整体耕作半径比较理想,农户重点期望整治水环境、空气质量、基础设施等项目。将农户按非农收入比例分为三类,通过线性概率模型分析影响各类农户整治意愿的显著变量,结果显示影响农业主导型农户意愿的特定显著变量有户主年龄、承包地面积、总收入、房屋已使用年数和耕作半径与理想半径之差,影响农工兼具型农户意愿的特定显著变量是平均灌溉与交通条件,非农主导型农户不存在影响意愿的特定显著变量。影响非农主导型与农业主导型农户意愿的共同显著变量有受教育年限、家庭人口数、非农收入比例、建筑面积、基础设施状况、空气质量满意度、水环境满意度,选取居民点条件中相对差异较大的承包地面积、基础设施状况、空气质量满意度、水环境满意度四项作为表达农村居民点布局农户意愿的影响指标。
(3)结合GIS技术,从距离水域、交通道路和镇中心距离三方面对农村居民点布局区位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从社会经济条件、区位条件和农户意愿三个方面选取11项指标构建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层次分析法获取各指标权重,得出各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分值,全镇共649个农村居民点参与评价,综合影响力高的农村居民点有262个,综合影响力中等的农村居民点有244个,综合影响力低的农村居民点有143个。
(4)以评价结果作为划分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类型的依据,结合实际走访情况,将农村居民点划分为积极发展型、控制发展型、迁村并点型、政策保留型,并以积极发展型农村居民点质心为发生元构建加权Voronoi图,指导迁村并点型农村居民点搬迁,最后提出相应优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