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在国内尝试使用,到现在短短的四十年时间,带转换层结构或设置转换构件的工程实践越来越多,且已成为现代高层建筑结构发展的趋势之一。建筑功能的要求和结构设计理论的进步促进了转换层在工程应用中朝着形式多样、方法多样以及结构受力更有利的方向不断发展。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在转换处往往下部大开间、上部小开间,使得建筑物的竖向刚度发生突变,同时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一旦缺失传力途径会导致连续坍塌,故应有合理的结构布置方案保证竖向荷载和水平剪力有效传递。因此,对带转换层的建筑结构进行抗震性能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结合抗震性能化设计理念,本文选择合肥市某带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单体建筑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分析软件PKPM对结构整体进行相关计算分析,并着重研究框支部分在静力弹性和弹塑性阶段的受力性能,主要的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带转换层结构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简述建筑结构抗震分析方法和有限元理论。(2)采用SATWE程序对该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下的反应谱分析和时程分析,结果表明,多遇地震下结构各项抗震性能指标符合规范限值,弹性时程分析与反应谱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符合力学概念及工程经验,能够满足“小震不坏”的抗震性能目标。(3)采用FEQ程序对某一榀框支剪力墙进行平面有限元分析,对其在竖向恒荷载和Y向地震作用下的受力进行分析,总结该计算榀的应力分布规律,与SATWE的配筋结果对比予以校核,并对框支剪力墙的共同工作程度作了简单的研究分析。(4)采用PUSH程序对该结构进行了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静力弹塑性分析,结果表明,转换构件和主要抗侧力构件没有发生严重破坏,结构在大震下的各项控制指标也满足要求,构件破坏顺序和机制也比较合理,能够满足“大震不倒”的抗震性能目标要求。(5)通过对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检验框支部分在静力弹性和弹塑性阶段的性能,提出针对性的结构抗震加强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