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表达TaTLP1转基因小麦的创制与功能鉴定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qig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类甜蛋白(Thaumatin-like protein,TLP)是一类具有抗真菌功能的病程相关蛋白(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s,PRPs),在植物病理学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研究转TaTLP1基因小麦对叶锈菌侵染的抵抗能力,是明确其是否参与小麦抗叶锈病防御反应的重要内容。为此,在前期TaTLP1基因克隆和VIGS(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快速验证其功能的基础上,本研究成功构建了pLGY-TaTLP1转基因表达载体,并成功转化至感叶锈病野生型小麦品种JW中,经过加代选育和多次分子鉴定获得了对小麦叶锈病、条锈病和根腐病均有明显抗性的新种质资源。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转基因阳性纯合株系的获得及筛选
  利用酶切、连接构建了Ta TLP1基因过表达重组载体pLGY-TaTLP1,借助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将其转化至感叶锈病的小麦农家品种JW中,经抗性筛选,获得6株(line1~line6)T0代阳性转基因小麦植株;温室加代获得T1~T4代转基因小麦,通过表型鉴定和PCR检测分别明确阳性植株;Southern blotting结果表明TaTLP1基因在部分转基因小麦中以1~2个拷贝存在;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以及WeStemblotting检测TaTLP1在不同转基因植株中的表达模式,分别从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两个方面验证了TaTLP1基因的超表达。
  2.转TaTLP1基因小麦对叶锈病的抗性相关性分析
  与野生型相比,接种小麦叶锈菌PHNT,转基因阳性植株对叶锈菌抗性明显提高(侵染型由“4”变为“;1”或“1”);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成功侵染转基因小麦的叶锈菌夏孢子数量、菌丝长度、菌丝分枝以及侵染面积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出现了过敏性坏死反应;转基因小麦中葡聚糖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均较野生型出现大幅度上升,同时调动了植物细胞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爆发相关基因SOD、CAT和NOX的表达上调,造成了H202的大量积累。最终明确了TaTLP1基因过表达提高了转基因植株对小麦叶锈病的抗性,证明TaTLP1基因在小麦抗叶锈病防御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3.转TaTLP1基因小麦对其他病原菌胁迫的抗性分析
  为了进一步评价转TaTLP1基因小麦对其他小麦致病病原菌的抗性情况,对转基因T4代阳性植株人工接种条锈菌、根腐菌和纹枯菌,并进行抗性鉴定。病害严重度分析证实转TaTLP1基因小麦对条锈菌和根腐菌抗性能力增强,而对纹枯菌抗性不明显。同时明确转基因小麦的株高、穗长、分蘖数、千粒重等主要农艺性状与野生型小麦没有明显差异,表明TaTLP1基因的转入对小麦正常生长没有影响。
  4.TaTLP1和TaPR1基因聚合小麦材料抗叶锈性分析
  利用传统的去雄、授粉的杂交技术获得23粒转TaTLP1基因小麦与转TaPR1基因小麦杂交后代种子,成功筛选到10株共表达TaTLP1和TaPR1基因的杂合后代,明确基因聚合植株对小麦叶锈病的抗性增强。
其他文献
茯砖茶属中国六大茶类中的黑茶,也是一类后发酵茶,其特殊的“发花”工艺使得茯砖茶具有特殊的“菌花香”香气以及良好的健康功效,开始广泛被消费者接受和喜爱,逐渐成为了茶叶市场上的新亮点。本研究以湖南茯砖茶为样品,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茯砖茶感官描述分析条件,开发适用于湖南茯砖茶感官描述的语言库,旨在建立一种适用于湖南茯砖茶的感官定量描述分析体系,使其评价结果更加客观、易懂,更利于探究风味品质与风味物质的相
小麦叶锈菌引起的小麦叶锈病是影响小麦生产最严重的病害之一。研究小麦叶锈菌的致病机理对控制小麦叶锈病84的流行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使用小麦叶锈菌致病类型为THTT的生理小种的休眠夏孢子、萌发夏孢子、与TcLr19感叶锈病突变体M433-3-11-2亲和互作早期(包括互作6h、12h和24h)、互作6d时期的转录组测序数据构建的cDNA文库进行差异基因的筛选。筛选了休眠夏孢子时期与萌发时期、亲和互作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受到许多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影响,为了适应复杂的环境,植物进化出适应性防御机制,以抵抗各种逆境伤害。其中转录因子在将感知的应激信号转化为应激反应基因表达中至关重要。小麦叶锈菌(Puccinia triticina)是危害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原物,所以从小麦中筛选具有抗病潜力的NAC转录因子,并研究其在对抗叶锈菌中的生物学作用,可为小麦转基因分子育种实践提供候选基因资源,丰富小麦抗叶锈病机
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黑痣病是马铃薯生产中一种主要的土传病害,长年连作会不断加剧病害的发生和为害,而当前主要依靠以嘧菌酯为主的化学药剂沟施对黑痣病进行防治。化学防治虽然杀死了土壤中病原菌,但是也杀死了很多土壤中的中性微生物甚至有益微生物,破坏了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而生防菌的施用不仅能抑制病菌群体数量而且能改善土壤中菌群结构,有利于调节土壤微生态平衡。本研究以前期筛选到对黑痣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Z1
苹果树腐烂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前期难以发现,后期防治较为被动,且容易复发。有报道发现苹果园无症状枝条上普遍携带腐烂病菌。但腐烂病菌在苹果树不同高度、果园不同位置在不同季节的分布情况,在已发生和未发生腐烂病的果园中(发病园和无病园)腐烂病菌的分布特征及病菌携带量是否有差异,不同季节腐烂病菌的分布及携带量有哪些变化等都还缺乏研究。本研究首先对苹果组织基因组DNA提取方法进行了对比优化,并优化了本研
苹果枝干轮纹病(Apple ring rot)是苹果树上一种非常普遍且严重的病害,可以造成树势衰弱,果实产量降低。本研究针对河北省保定市、山东省栖霞市的10个苹果种植园,在不影响果树生长的前提下,采集了感染枝干轮纹病的富士苹果树树叶、枝条、树皮以及苹果树周围土壤,测定了植物样品的全钾(K)、全锌(Zn)、全锰(Mn)和土壤样品的pH和速效钾(K)、有效锌(Zn)、有效锰(Mn)等的含量;同时采集并
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的全基因组测序已于2015年完成,本文在茄链格孢全基因组测序基础上,对致病相关基因AsSlt2和AsSod进行功能解析,进一步明确茄链格孢的致病机理。同时对2016-2018年采自河北和内蒙地区的202株马铃薯早疫病菌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成功克隆了茄链格孢致病相关基因AsSlt2和AsSod。AsSlt2基因全长为1675b
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最具危害性的病害。致病疫霉能够分泌效应子促进侵染寄主植物并在寄主植物内定植。通过效应子研究病原菌的致病及与植物的互作机制在理论上有助于理解病原菌的致病机理,在实践中有助于抗病品种的开发和布局。本研究通过对RxLR基因PITG-14788和PITG-19831功能的研究,以期进一步明确RxLR类效应子在致病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