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但许多法律法规滞后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现实。因为信用制度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初期不被重视,部门与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度不够,执行上的各自为政,以及不同部门不同地区间信息上的不连带、不共享等问题,造成了我国的信用体系和制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与之连带的是,由于信用制度的不够健全、信用记录的影响未引起其高度重视、社会失信成本较低,导致个人、企业和政府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不强,失信现象日益突出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国内外信用制度建设的理论框架和实践依据,厘清信用制度建设的大致脉络。在绪论后的第二章,重点阐述信用制度建设的理论渊源,尽可能阐明信用制度建设的理论依据。具体而言,从信息缺陷与市场机制的冲突入手,指出以信用信息共享为基础的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对社会经济不同领域发展的功能。进而指出信用制度建设核心内容中的层次、序列和要素理论。同时,第二章还梳理了公共管理理论中的经典思想观点,将信用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与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探索用信用制度的设计完善提升公共管理水平的方法,将有关理论探索的设想提升为上海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以完善城市综合管理水平。根据现有情况,文章在第三章梳理了上海推进城市信用制度建设的目的、意义等,阐述社会信用制度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介绍城市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的几种模式和选择的依据、途径等。在这一基本框架下,文章对美国、日本、欧洲存在的三种信用制度建设的模式进行了概述,同时也介绍了我国内地一些城市在信用制度建设特别是信用信息公开共享方面制度建设的有关成功经验,对上海信用制度建设也是有积极借鉴意义的。在从理论渊源和框架以及国内外经验上对信用制度建设进行了阐述后,文章重点介绍上海的信用制度建设。第四章主要回顾上海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的实践,简要介绍起步、拓展和深化三个阶段,主要特点和建设的主要成果。更重要的是,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社会管理条件下,上海的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已经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信用制度不能够完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应有的保障作用。为此,在文章的最后部分,结合公共管理理论和上海信用制度建设本身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几项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