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学术界对美联储2002年以来宽松货币政策的批评,促使各国学者将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的关联性纳入了研究范围。人们逐渐开始尝试拓展货币政策的目标,重新梳理货币政策的传导理论,并掀起了一场以Borio&Zhu(2008)提出的“风险承担渠道”(Risk-taking Channel)为中心的研究热潮。尽管由于较低的金融开放度和较严格的金融管制,我国受这场危机的影响较小,但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金融市场监管的放松,针对“风险承担渠道”的研究具便有了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进行了研究:文章首先叙述了选题背景、选题意义、总体构思以及创新点与不足,并进行了关于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文献综述,简要介绍了传统的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在此基础上梳理了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研究文献,提出了将银行风险承担对银行信贷影响考虑在内的两阶段风险承担渠道研究设想。其次,文章从理论上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理论机制以及影响渠道传导的主要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检验本文所关心的两阶段风险承担渠道存在性以及银行风险承担行为选择性的计量模型,介绍了模型的样本选择、指标选取以及数据来源,并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前期的样本统计分析。然后,运用我国2004年-2014年间16家上市银行的年度数据及相应年份的宏观经济数据,采用差分GMM方法对本文构建的模型进行了回归,并对回归结果进行了合理的分析。最后,通过对本文的总结,并结合已有文献和相关实证分析提出了相关政策及建议。在对既有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相关文献整理的基础上,结合本文的实证研究,得出了以下实证结果:(1)整体而言,货币政策的两阶段风险承担渠道是存在的,并受到宏观经济和银行特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2)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会同时表现在资产和负债的选择上,且就货币政策作用于银行风险承担的第一阶段而言,宽松的货币政策激励资产风险承担,抑制负债风险承担;就银行风险承担作用于银行信贷的第二阶段而言,资产风险承担抑制银行信贷,而负债风险承担刺激银行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