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丛枝菌根介导的对土传病原菌的抗性是植物抗病性研究的热点,然而内源茉莉酸介导的丛枝菌根形成并对植株地上部分病原菌侵染影响的研究却相对较少。 本实验从内源茉莉酸介导丛枝菌根形成并影响番茄灰霉菌、叶霉菌侵染状况进行了初步研究,试图以某些生理生化代谢及抗氧化同工酶的表达为切入点,评价内源茉莉酸对摩西球囊霉菌菌根形成及灰霉病和叶霉病发病的影响。 以番茄野生型及其茉莉酸生物合成缺失突变体spr2为材料,接种摩西球囊霉菌,培养定植60 d后,叶片局部渗入或整株喷洒接种灰霉菌或叶霉菌,15 d后进行分析。 结果: 1.野生型植株(CK)较茉莉酸缺失突变体植株(spr2)菌根定植水平更高。 2.灰霉菌或叶霉菌侵染后,野生型植株(CK)较茉莉酸缺失突变体植株(spr2)病情指数更低,且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净光合速率(Pn)与抗病性正相关,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则相反。 3.灰霉菌或叶霉菌侵染后,菌根化的野生型植株(CK+G.m)较未接种的野生型植株病情指数更高,然而菌根化野生型植株大部分指标均显示其生理特性更强。 4.灰霉菌侵染后,菌根化的突变体植株(spr2+ G.m)较未接种的突变体植株病情指数更低,而叶霉菌侵染后,病情指数则相反。 5.菌根化的野生型(CK+G.m)与突变体(spr2+G.m)在两种病原菌侵染后各项测定指标均表现出差异。 结论: 本实验初步表明,寄主植物、丛枝菌根、内源茉莉酸、病原菌这四元之间具有较为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对应关系。就结果而言,内源茉莉酸诱导调控防御反应对病情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然而,菌根化对病情指数的影响是双向的,这种双向作用与内源茉莉酸和病原菌种类有关。此外,内源茉莉酸对丛枝菌根形成及其介导的抗病性应答机制形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