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斑点追踪技术(STE)在合并巨大左心室的患者瓣膜置换手术前后对左室收缩和扭转功能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连续选取我院23例合并巨大左心室的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和12例正常人群作为对照。前瞻性地应用STE技术测量巨大左心室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在术前、术后早期(1~2周)、术后3个月以及术后6个月左室局部心肌的收缩位移、旋转角度、应变和左室扭转等参数,分析巨大左心室患者瓣膜置换术后局部心肌STE结果的变化规律,并比较其与术后常规心超结果变化的差异。[结果]1.巨大左心室组术前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大,(p<0.05);术后早期LVEDD、LVESD即开始出现回缩,(p<0.05);而术后3~6个月LVEDD、LVESD分别较前一时期有进一步回缩,(p<0.05)。巨大左心室组术前射血分数(LVEF)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小,(p<0.05);术后早期LVEF较术前进一步减小,(p<0.05);术后3个月起LVEF较术后早期有显著提高,(p<0.05);术后6个月LVEF未见进一步改善。2.巨大左心室组术前左室短轴切面局部心肌旋转角度、周向应变、径向位移、径向应变以及基底段整体旋转角度和左室扭转峰值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小,(p<0.05);术后早期,部分节段心肌的旋转角度、周向应变、径向位移、径向应变以及心尖段整体旋转角度和左室峰值扭转较术前进一步减小,(p<0.05):术后3~6个部分节段心肌旋转角度、周向应变、径向位移、径向应变、基底段整体旋转角度、心尖段整体旋转角度和左室扭转较前一时期出现明显改善,(p<0.05)。3.巨大左心室组术后3~6个月内常规心超指标(LVEDD、LVESD、LVEF)较术前有一定改善,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仍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术后3至6个月上述部分运动节段的STE结果(后壁、后间隔基底段和前间隔、前壁、侧壁、后壁心尖段的旋转角度;后壁基底段和下壁心尖段的周向应变;前壁基底段和前间隔、后壁、下壁、后间隔心尖段的径向位移;后间隔基底段和前间隔、前壁、侧壁、后壁、后间隔心尖段的径向应变;心尖整体旋转角度)已改善至正常对照组水平。[结论]1.瓣膜置换手术可以在术后较短时期内改善巨大左心室患者左室的几何形态和收缩功能。2.利用STE定量测定左室局部节段的旋转角度、周向应变、径向位移、径向应变、基底段和心尖段整体旋转角度以及左室扭转峰值,可以为评价巨大左心室瓣膜置换术后疗效提供客观的参数。3.利用STE定量测定左室局部节段的旋转角度、周向应变、径向位移、径向应变、基底段和心尖段整体旋转角度以及左室扭转峰值,较常规心超指标可以更敏感地反映巨大左心室瓣膜置换术后左室形态及功能的改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