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项研究以大量地震、钻井资料为基础,对玉泉构造及周边区域30几条二维测线、进行了10个地震反射层位(Tg、T34、T32、T30、T20、T16、T12、T10、T0)的标定和构造解释,采用定性与定量、区域构造与局部构造研究相结合的思路,运用剖面伸缩量分析、断层活动速率计算、断层的反转率分析、平衡剖面研究等各种地质分析方法,从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三个方面对研究区主要目的层系的反转构造样式、反转期次、反转强度、构造演化过程等进行了系统、定量的分析和研究,为盆地的油气资源勘探提供了参考。研究发现,玉泉构造主要经历了玉泉、花港、龙井三次构造反转运动,分别对应于可明显识别的T30(始新世末)、T20(渐新世末)、T12(中新世末)三个区域不整合面界面。其中,中新世晚期的龙井运动(T12)是最强的一次扭压反转构造运动,使得早期发育的中央坳陷不断隆升、遭受剥蚀。并最终造就了现今的中央反转构造带构造格局。通过对玉泉构造几何学的研究,我们发现西湖凹陷反转类型丰富,在研究区可识别出五种基本的反转构造样式:上下均正型、下正上逆型、上下均逆型、下凹上凸型、下正上隆型。反转构造平面组合几何形态众多,发育有Y形、反Y形、人字形、入字形、复合Y字形、火字形、似花状和帚状八种反转构造组合样式。从反转强度来看,通过对研究区反转构造活动速率和反转率的定量统计计算结果表明,中央隆起带反转构造的总体上表现为由北部(反转断层活动速率和反转率分别为5.3~5.9m/Ma、0.5~0.96)向南部(反转构造的活动速率和反转率分别为2.3~2.8m/Ma、0.24~0.5)反转强度逐渐减弱的趋势,北部反转断层的穿透性明显强于南部地区的反转断层。通过平衡剖面的制作及对玉泉构造区域动力学的了解,得知玉泉构造是由古、始新世开始形成发育的,经历了多阶段的构造演化。在渐新世之前,盆地以裂陷——断陷构造样式为特征;在渐新世——中新世,盆地以坳陷——挤压反转构造样式为主;在上新世以来,以区域稳定沉降为主。新生代大体上演化经历了裂陷阶段、断陷阶段、坳陷阶段、挤压反转阶段和区域性沉降五个阶段,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具有不同的构造作用,控制着盆地内的各种构造样式及圈闭的形成与演化。玉泉构造断层发育众多,从其规模大小及影响范围来可分为一、二、三级断裂。此外,通过对研究区内构造图的绘制、研究,可发现反转断层的生成时间是从北向南、从西向东逐渐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