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盐渍化是导致农业生产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黄河三角洲被誉为“金三角”地带,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开发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土地利用率较低,土壤理化性质差,不利于作物和造林苗木的生长,导致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上种植园林植物种类较少,景观生态系统比较单一。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 L.)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在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植被恢复和植树造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可以作为黄河三角洲的绿化树种。本实验通过筛选耐盐优质沙枣,探究沙枣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的改良与利用,为将沙枣引种到当地作为绿化造林树种提供理论依据。为了获得更适合绿化的沙枣苗木,我们探讨了gamma射线辐射诱变沙枣种子的剂量,以期获得性状良好的沙枣突变体。实验结果如下:1.耐盐优质沙枣的筛选:沙枣作为绿化树种的主要缺点是树干不直立、灌性太强、树型不优美,不利于作为观赏植物。本实验通过对甘肃石洋河、甘肃金昌、新疆、新疆吐鲁番、内蒙临河等地区收集的沙枣种子进行两年的大田种植筛选,通过分析比较园艺性状,叶片颜色、形状,生物量大小等情况综合对比分析得到18株性状良好的沙枣单株。我们筛选出了树型优美,顶端优势明显的优良单株,这些单株可以通过无性繁殖大量增殖,缓解该地区缺少绿化树种的紧迫性。2.辐射诱变对沙枣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本实验以甘肃金昌沙枣种子作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辐射剂量的gamma诱变(0 Gy,400 Gy,600 Gy,800Gy,1000 Gy)对沙枣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利用LD50计算沙枣gamma诱变的半致死剂量。结果表明,辐射诱变后,沙枣种子的萌发率、发芽势、发芽指数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而萌发后的胚轴胚根长度显著缩短,种子活力显著降低。我们对辐射处理后沙枣幼苗的成活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大,沙枣幼苗的成活率明显降低,各辐射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以幼苗成活率的log值-gamma剂量作图,拟合直线回归方程,导出沙枣幼苗的成活率为对照的50%时所对应的60Co gamma射线辐照剂量为538.5 Gy。在1%NaCl处理条件下,盐处理降低了沙枣种子的萌发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根长和种子活力。萌发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各辐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而萌发后的胚轴胚根长度显著降低,种子活力显著降低,趋势与在非盐条件下一致,幼苗的半致死剂量为347 Gy。3.盐碱地配套栽培技术:本实验探索出了一套适合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种植沙枣的栽培技术:即4月初灌溉黄河水,种植沙枣前,施用300 kg/hm2磷酸二铵(13%的氮和44%的磷)复合肥。根据土壤墒情和不同种源地沙枣种皮硬度不同,于播种前用清水浸泡沙枣种子2-7天,适时播种,行距控制在60-80 cm,株距控制在20 cm左右,播种后覆盖散土0.5-1.0 cm,覆盖地膜,适时放苗、封膜。株高30 cm时追施尿素300 kg/hm2。定期修剪枝条:株高50 cm和1 m时修剪枝条,以后每隔一个月修剪多余的分蘖一次,直到10月份。第二年5-6月份继续修剪多余的分蘖,9-10月份再修剪一次。这样长成的沙枣树,顶端优势明显,树干直立,观赏性强。一般2-3年即可成材。4.沙枣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的改良与利用:本实验室分别在2014年和2015年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上种植沙枣,对沙枣的生长情况和对土地的影响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黄河三角洲含盐量为0.4-0.8%的盐碱地上,沙枣生长速率高,树冠较大,地径、胸径大,生物量大,特别是两年生沙枣,其生物量明显高于一年生沙枣。高生物量主要来自高的光合速率,进一步分析表明沙枣的净光合速率(Pn)主要受气孔导度(Gs),叶绿素含量和大气温度的影响。土壤含盐量随着降雨量的变化而变化,并且种植沙枣可以显著降低土壤含盐量,特别是种植两年沙枣的土壤含盐量显著降低。通过测定土壤微生物含量发现,种植沙枣的土壤中微生物数量显著增加,尤其是耐盐细菌、放线菌和耐盐放线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