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空间在哲学界失语的状态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才被打破,在此之前“空间遭到贬值,因为它站在阐释、分析、概念、死亡、固定还有惰性的一面”,代表性事件是1974列斐伏尔发表的《空间的生产》。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化快速发展,人类社会的空间状态发生了极大变化,但是传统的哲学理论局限于时间的视角,无法为当前面临的空间挑战做出合理解释。西方学界许多流派开始参与到社会空间的讨论中,他们与马克思社会空间思想深入互动,否定时间对于空间的绝对优先地位,“强调空间、地理的社会批判作用,构建历史地理唯物主义。”这些努力实际上表达了对传统哲学和社会学知识范式的修正。哲学界对于社会空间的内涵主要有三种观点:自然运动在社会中的映射;人类实践活动对自然空间的扬弃;社会关系在空间上的反映。本文倾向于第三种观点因为它表明社会空间研究的对象是人的空间及其实践性。马克思社会空间思想的形成包括两个阶段,讨论的具体问题包括三个方面。20世纪的社会批判理论历经多次转向,最终空间批判成为主流。诸多学派分别从不同视角探究马克思社会空间思想,包括福柯的“异托邦”、大卫·哈维的“时空压缩”、苏贾的“第三空间”、卡斯特的“流动空间”、詹姆逊的“认知图绘”、庞蒂的“直觉空间”等。本文第二章选取新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思潮的部分代表性思想,弄清他们如何从马克思主义出发又回到马克思主义,深入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空间发展逻辑以及资本主义空间生产走向全球的影响,在扬弃的基础上借鉴有益成果。本文认为,他们最大的贡献就是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分析推广到全球空间矛盾,即空间生产全球化与空间资源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国内学界有关马克思社会空间思想的研究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诉求,它继续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利于指导我国社会空间生产建设。第三章分析了国内马克思社会空间思想研究的四个视角(资本化、全球化、城市化、人学),总结近年来的工作成果也指出存在缺乏理论自主等问题。如果说“时间可以检验一切”是真理的话,“空间可以检验一切”也完全成立,因为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逐步走向正义的空间史。未来社会空间形态必然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是不断实现正义的的形态,是符合“自由王国”构想的形态。第四章探讨了人类社会走向空间正义的可能性、必然性以及实现的几种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