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迄今为止,中国大陆进行了八次课程改革,每一次改革都是为了满足社会和科技的发展需求。新课程提倡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的角色由以前的“代劳者”转变为“引导者”。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课堂从封闭转为开放。当教师冲破了原始课堂的种种枷锁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时候,一个新的问题迎面而来,那就是如何恰当的把握课堂活动。教师对课堂活动的把握问题其实质就是能否恰当地处理课堂活动中“放”与“收”的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要对事物的结构特征及其本质属性有所了解,从特征出发找寻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本文首先对以往有关课堂活动中“放”与“收”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梳理,找到以往研究的角度和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而确立本研究的新的研究角度。笔者综合以往研究的观点结合教学行为的观察视角,对研究中的核心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即课堂活动中的“放”是指以学生的学为主的教学行为或教学行为的组合;“收”是指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教学行为或教学行为的组合。根据“放”与“收”的界定观察高中化学优质课堂,找到了用教学行为表示的关于课堂活动中“放”与“收”的结构。通过对“放”与“收”的结构的观察和结构特征的分析,可以将课堂活动中“放”按照驱动方式不同分为问题驱动类、任务驱动类和复合驱动类;将课堂活动中“收”按照“收”的方式不同分为调控类和讲授类,讲授类根据讲授的位置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展示讲授和交流讲授两小类,调控类根据调控的位置不同分为任务调控、交流调控和思考调控三小类。通过统计高中化学课堂活动中“放”和“收”出现的次数和时长,分析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