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是一组异质性很强或多样性的淋巴系统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渐上升,我国NHL中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最为多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属中度恶性淋巴瘤,主要采用化学治疗,常采用的化疗方案是CHOP、BACOP等,一般完全缓解率在50%-80%。化疗是恶性淋巴瘤综合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因其易出现复发、转移等,需多疗程、多方案、反复化疗,易引起化疗药耐药,多种化疗药物耐药是导致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因而,近些年很多研究者正在努力探索一些新的药物应用于恶性淋巴瘤,以其可以提高疗效,尽量延长患者无病生存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沙利度胺(Thalidomide)又称酞咪脉啶酮,是研制抗菌药物过程中发现的一种具有中枢抑制作用的药物,该化合物具有一定的镇静催眠的作用,最初用于治疗怀孕妇女的恶心、呕吐反应,1965年一名以色列医生发现反应停对麻风病患者的自身免疫症状有治疗作用,该药再次引起人们的重视,1998年美国FDA批准该药用于麻风病结节性红斑的治疗。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沙利度胺具有抗血管生成及免疫调节等作用[19-24],因此具有抗肿瘤的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是一种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功能性糖蛋白,它主要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使其分裂和产生趋化作用,并增加微血管的通透性,从而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对肿瘤的血管生成起关键作用。研究表明VEGF是重要的促血管生长因子,VEGF高表达的患者其生存率低[3]。本研究旨在观察血管生成抑制剂沙利度胺联合化疗对患者血清VEGF水平的影响,以评价联合化疗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意义。方法本实验利用ELISA试剂盒,检测VEGF在血清中的浓度。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组。联合组:CHOP方案+沙利度胺治疗。化疗组:用CHOP方案化疗。4周为1个周期,治疗2个周期后检测血清VEGF水平,同时进行疗效评价。参考WHO疗效判定标准[46],依据治疗前后主观症状的变化及CT观察的病灶变化情况进行分组。采用美国Bio-Rad公司生产全自动电脑酶标仪检测波长450纳米处吸光度值,VEGF浓度与吸光值成正比。从而观察血管生成抑制剂沙利度胺联合化疗对患者血清VEGF水平的影响,以评价联合化疗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意义。最后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所有病人经两个疗程化疗后复查胸部SCT、腹部彩超、全面的体格检查等,两组均无病情进展病例。CHOP化疗组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5例,无变化8例,有效率60%;CHOP联合沙利度胺组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4例,无变化4例,有效率80%。2.两组治疗前血清VE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组化疗后血清VEGF水平较化疗前下降不明显,且化疗前后血清VE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血清VEGF水平较化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前后血清VEGF水平比较有差异性(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VEGF变化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VEGF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于治疗无效的患者,治疗后血清VEGF水平较治疗前升高。3.安全性评估1)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白细胞、中心粒细胞、血小板减少和贫血,多数是Ⅰ-Ⅱ度骨髓移制,8例(20%)病人出现Ⅲ-Ⅳ度骨髓抑制,8例病人中性粒细胞减少均为Ⅳ度(<0.5×109/L),4例血小板Ⅲ度(PLT<50×l09),贫血5例,其中3例贫血为Ⅱ度(Hb在80g/L-94g/L),2例贫血为Ⅲ度(Hb在65g/L-79g/L)。大多数血液学不良反应可以通过应用细胞刺激因子及补充造血原料等措施纠正2)非血液学不良反应约80%的患者发生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但程度轻微,绝大多数可耐受,不影响治疗。Ⅲ-Ⅳ度不良反应比较少见,只有3例发生Ⅲ度消化道反应,经加强止吐药物及补液等治疗后缓解,应用CHOP联合沙利度胺治疗组的患者均有便秘,大多数经应用缓泻药物后缓解。结论1 VEGF在(弥漫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提示VEGF参与了该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为(弥漫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早期临床诊断提供理论基础。2.沙利度胺可以明显降低(弥漫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血清VEGF水平,减少新生血管的产生,进而起到抗肿瘤作用。3.沙利度胺联合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和单用CHOP方案比较,可以获得较高的缓解率,提高化疗效果。4.沙利度胺联合CHOP方案不良反应发生率大多轻微,大部分患者可以耐受,生活质量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