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益”是一个跨越经济学、伦理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多学科领域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由于人们利益关系的复杂性、多样性,利益的协调与配置也相对的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经济、政治、法律和道德是协调人们利益的主要手段。当然,还要有一定的行政协调和其他方面的协调相配合。利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进行利益配置是利益协调的根本手段,而经济发展及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利益配置的根本办法。利益协调的目的不是为协调而协调,而应是为社会的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同样的道理,经济法的利益配置功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利益协调的根本手段,而经济乃至全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发挥经济法利益配置功能的根本目的。因此,利益配置的目的也不是为了配置而配置,而是为了社会全面发展,最终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蕴涵着国家与市场的辩证关系并将之作为基本的认知范式、追求实质平等旨在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经济法,没有理由排斥对利益的关注。这是因为,一方面经济法的基本命题都是围绕国家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展开,这当然不能忽视国家与市场的利益角色——是需要国家实施利益干预抑或放任市场自发调节促使个体为自身利益承担责任的问题;另一方面,经济法奉行实质平等与社会公益的基本目标,旨在改变社会成员之间在资源、机会、条件、结果上的不平等境遇增进社会公共的利益。而最为直观体现这种实质不平等现象的即是在关乎人们利益需求的社会经济领域,如收入保障、劳动就业等,对此,经济法亦须做出回应。当“经济法”与“利益”发生牵连时,经济法便被置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之中,产生诸如经济法在这样的社会场景中扮演何等角色、经济法的地位等议题,用一个规范的概念来表达,及经济法的利益配置。本文尝试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视角来探究经济法的利益配置功能。这就意味着利益问题是全文的论证背景,而从中推及经济法的利益配置功能是全文的论证主题。将要展开的是,什么是利益与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利益观;目前影响我国和谐社会的利益矛盾集中反映在哪些方面;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经济法的利益配置功能究竟是什么,如何与构建和谐社会发生关联;以及最终又是如何实现的。具体内容分四章。第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本章构成全文论述的前提部分,主要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与“和谐社会”理想,西方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理念这三个基本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本章重点论述了、“利益的均衡”是和谐社会的核心这一理念。本章的主要任务是将全文的逻辑起点进行限定,以便为后文论证的展开提供条件。第二章——我国社会阶层利益矛盾的根源及表现。本章以探究我国社会利益矛盾的根源为视角,在评析其表现的基础上,对这一过程进行总结,指出要有效地化解目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必须群策群力,综合治理,多管齐下,其中经济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引入经济法的利益配置功能的分析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社会背景与实证基础。第三章——构建和谐社会中经济法利益配置功能的定位。本章提出全文的中心命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经济法具有利益配置功能。这是开启法律与社会互动论证的序幕。本章首先回答的是,为什么要从构建和谐社会中探究经济法的利益配置功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与“经济法的利益配置功能”究竟具有怎样内在的关联;然后就构建和谐社会中经济法的利益配置功能之蕴意进行具体解释。最后提出经济法在调整构建和谐社会利益配置过程中的特殊性与意义。第四章——构建和谐社会中经济法利益配置功能的实现。本章旨在论述经济法功能的实现过程。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经济法利益配置功能的实现,即是将经济法的利益配置功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如果把经济法的利益配置功能的生成看作是从系统内部探究经济法与社会发生关系的状态,那么,经济法的利益配置功能的实现便是从系统外部探究经济法的利益配置功能的社会效果。这实际上构成了法律与社会论证的一个完整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