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股骨头坏死ARCOⅡ期、Ⅲ期患者髋臼软骨病理学观察,对股骨头表面术的时机提出建议。方法:13例15髋ARCOⅡ期、Ⅲ期股骨头坏死患者行全髋置换术时,对其髋臼大体观进行评估,并从髋臼负重区及非负重区取软骨进行病理学观察并评分。测量股骨头塌陷程度。结果:髋臼大体观,0—Ⅰ级2髋,Ⅰ级1髋,Ⅱ级9髋,Ⅲ级3髋,病理学评分4—14分,股骨头塌陷程度0—4.3mm,患髋疼痛时间跨度2—23月不等。结论:股骨头塌陷程度、术前疼痛时间与病理学评分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股骨头坏死面积较大的Ⅱc期患者行表面置换术最为合适,SRHA的手术指征除影像学分期外,术前疼痛时间也是重要的参考指征。 目的:探讨半置换术后髋臼软骨退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观察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14例14髋,所有14髋行全髋置换术时对髋臼大体观进行评估,并从髋臼负重区取标本进行镜下观察。对10例13髋股骨头表面置换术后患者及14例14髋人工股骨头患者X线平片进行评估。结果:14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的患者髋臼软骨病理学评分6-14分。X线评估结果:股骨头表面置换组匹配良好;人工股骨头置换组7髋良好,7髋匹配不良。结论:头-臼匹配与髋臼软骨磨损出现的时间密切相关,与软骨的磨损量无关。使用1mm递增的金属帽假体以改善头-臼匹配度可提高疗效。 目的:探讨股骨头表面置换术治疗年轻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方法和疗效影响因素。方法:对FicatⅢ期、早Ⅳ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10例股骨头表面置换术的系列研究中文提要疗效影响因素。方法:对Ficatm期、早W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10例13个髓关节施行了股骨头表面置换术,并进行随访。结果:无一例伤口感染、脱位和神经、血管损伤等手术并发症。随访9~47个月,显示全部患者的骸关节功能H印比15评分平均从术前的39分(28~62分)改善至术后的91分(85一%分)。结论:股骨头表面置换术作为年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过渡性治疗,能有效延缓全髓置换术的手术时间,是治疗Ficatm期及早W期青壮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