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物信息学及分子生物学探讨IMPDH1对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影响的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4784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直肠癌是第三大常见癌症。大多数结直肠癌起源于腺瘤等前体病变,并向腺癌转化,整个过程涉及细胞生长、周期调控、信号传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血管与淋巴管生成等多个生物学行为,但根本原因在于细胞的基因组不稳定性。结肠直肠癌中已知的导致基因组不稳定的3种途径为:染色体不稳定(Chromos-omal instability,CIN),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和Cp G岛甲基化异常。其中CIN在结直肠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约占80%,其分子基础为癌基因、抑制癌基因、细胞周期调控基因等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为了提高结直肠癌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本研究旨在通过生物信息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结直肠癌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的基因表达数据进行整合分析,获得与结直肠癌相关的潜在基因(IMPDH1),并对IMPDH1对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进行了探索,为结直肠癌的诊断、治疗等提供研究基础。第一部分基于生物信息学筛选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相关的潜在基因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筛选结直肠癌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差异表达和差异甲基化基因,并探索其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1.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下载基因转录组和全基因组DNA甲基化表达数据集,进行数据分析,找出结直肠癌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及差异甲基化基因。2.对差异表达基因和差异甲基化基因进行GO、KEGG功能及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分析,分析差异基因及差异甲基化基因的作用机制。3.对差异基因及差异甲基化基因进行关联分析,明确甲基化对基因差异表达的影响。结果:1.通过对基因组数据分析,发现结直肠癌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1958个,其中上调基因1025个,下调基因993个,其中差异表达基因IMPDH1位于表达上调基因的前50位;通过对结直肠癌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DNA甲基化数据集分析,得到2661个差异甲基化位点,包括2539个高DNA甲基化位点,122个低DNA甲基化位点,进一步分析得出差异DNA甲基化位点对应858个差异甲基化基因,包括800个高甲基化基因,58个低甲基化基因。2.通过GO功能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和差异甲基化基因分别主要在细胞功能的DNA复制(DNA replication)和蛋白质结合(Protein binding)、生物过程的序列特异性DNA结合(Sequence-specific DNA binding)和亲和细胞通过质膜粘附分子粘附(Homophilic cell adhesion via plasma membrane adhesion molecules)及细胞组分的核浆组分(Nucleo-plasm)和质膜组分(Plasma membrane)中显著富集(P<0.01);通过KEGG功能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和差异甲基化基因分别主要在细胞周期(Cell cycle)、DNA复制(DNA replication)、嘌呤代谢(Purine metabolism),如IMPDH1和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Neuroactive ligand-receptor interaction)、钙信号通路(Calcium signaling pathway)、c AMP信号通路(c AMP signaling pathway)、细胞粘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s)、PI3K-Akt、Rap1等通路中富集显著(P<0.01)。其中,差异表达基因IMPDH1主要在GO功能分析中的嘌呤核糖核苷酸单磷酸生物合成、核浆和细胞质的组成及细胞功能的活性催化与KEGG功能分析的嘌呤代谢信号通路中显著富集(P<0.05)。3.通过PPI网络分析,发现上述基因中互作度(Degree)较高的基因有SHMT2(Degree=44,Up)、FOXQ1(Degree=19,Up)、TRIP13(Degree=17,Up)、MDFI(Degree=16,Up),其中与IMPDH1(Degree=7,Up)相互作用的蛋白包括SKP2、PODXL、FTSJ2、CHEK1、ANKRD9、BSGNTL1、LRRC8E等。4.通过差异基因及差异甲基化基因关联分析,发现一些基因,如下调的FBLIM1,GFRA2和WNT2是高甲基化基因,上调的MYC,B3GNTL1是低甲基化基因,而基因IMPDH1为非甲基化基因。结论:在GEO数据库中获得了大量的结直肠癌与正常组织之间差异表达和差异甲基化基因,这些基因主要通过影响核浆组分、序列特异性DNA结合、细胞周期、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等功能影响结肿瘤的发生、发展;进一步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IMPDH1为非甲基化基因,且主要通过嘌呤核糖核苷酸单磷酸生物合成、核浆和细胞质的组成、细胞功能的活性催化及嘌呤代谢信号通路等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PPI蛋白网络分析发现,与IMPDH1相互作用的蛋白包括SKP2、PODXL、FTSJ2、CHEK1、ANKRD9、B3GNTL1、LRRC8E等;差异基因及差异甲基化基因关联分析提示,DNA甲基化可能影响基因的表达变化。第二部分IMPDH1等相关关键基因的验证及临床意义分析目的: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集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法验证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相关关键基因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分析。方法:1.利用TCGA数据集验证结直肠癌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差异表达基因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包括478名结直肠癌患者和41名正常对照者)。2.通过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在表达谱中上调的基因及下调的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3.通过R语言绘制ROC曲线和Kaplan-Meier(K-M)生存曲线,以评估这些基因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和预后价值。结果:1.在TCGA数据集中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FOXQ1、CDH3、CLDN1、SHMT2、TRIP13、MDFI和IMPDH1表达上调(P<0.01),而GFRA2、SCGN、BEST4、CXCL12和CA7则表达下调(P<0.01),与基因测序结果一。2.通过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果显示,结直肠癌组织中FOXQ1、CDH3、CLDN1、IMPDH1表达显著上调(P<0.05),GFRA2、SCGN、BEST4、CXCL12表达显著下调(P<0.05),与基因测序结果一致。3.通过R语言绘制ROC曲线与K-M生存曲线,结果显示GFRA2、FOXQ1、CDH3、CLDN1、SCGN、BEST4、CXCL12、CA7、SHMT2、TRIP13、MDFI和IMPDH1的AUC均大于0.7,提示上述基因对结直肠癌有一定诊断价值;而BEST4、SHMT2和TRIP13与患者生存率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通过TCGA数据库及q RT-PCR法对结直肠癌中关键基因进行验证,发现FOXQ1、CDH3、CLDN1、IMPDH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显著上调,GFRA2、SCGN、BEST4、CXCL12表达显著下调,与生物信息分析结果一致。通过ROC曲线及K-M生存曲线发现GFRA2、FOXQ1、CDH3,CLDN1、SCGN、BEST4、CXCL12、CA7、SHMT2、TRIP13、MDFI和IMPDH1可能是潜在的结直肠癌诊断生物标志物,BEST4、SHMT2和TRIP13可作为结直肠癌患者预后标志物。第三部分IMPDH1对人结肠癌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目的:探讨IMPDH1基因对人结肠癌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1.实时荧光定量PCR法验证人正常结肠粘膜细胞FHC及人结肠癌细胞HT29、SW620、SW480中IMPDH1基因的表达情况。2.利用si RNA敲低人结肠癌细胞系中IMPDH1的表达,通过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法验证人结肠癌细胞中IMPDH1与关联基因YB-1的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3.通过MTT、Transwell及划痕愈合实验,分析敲低IMPDH1基因表达对人结肠癌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1.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结果显示IMPDH1在人正常结肠粘膜细胞及人结肠癌细胞中均有表达,人结肠癌细胞中表达水平高于人正常结肠粘膜细胞。2.si RNA转染人结肠癌细胞SW480及HT29后,IMPDH1及关联基因YB-1在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3.MTT实验结果显示,敲低IMPDH1基因表达能抑制人结肠癌细胞SW480、HT29的体外增殖能力(P<0.05)。4.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敲低IMPDH1基因表达能抑制人结肠癌细胞SW480、HT29体外侵袭能力(P<0.05)。5.划痕愈合实验表明,敲低IMPDH1基因表达能抑制人结肠癌细胞SW480、HT29的体外迁移能力(P<0.05)。结论:IMPDH1在人结肠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高于人正常结肠粘膜细胞。抑制IMPDH1表达可能抑制YB-1基因m RNA及蛋白的表达。敲低IMPDH1表达后,在体外可以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
其他文献
目的:甲状腺癌(TC)切除术是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的主要方式,甲状腺癌患者术后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情感功能,认知功能及总体健康状况下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Qo L),但目前缺乏对甲状腺癌术后Qo L下降分析的预测模型。本研究旨在构建预测甲状腺癌患者甲状腺切除术后3个月的Qo L下降分析的随机森林(RF)预测模型。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横断面研究,研究纳入在2018年11月至2019年6
学位
乳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2020年有乳腺癌新发病例230万,占所有癌症新发病例的11.7%。乳腺癌也是全球癌症致死的第五大原因,每年约有685000人死于乳腺癌。因此对乳腺癌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方法的研究至关重要。昼夜节律受昼夜节律基因调控,在维持激素分泌、细胞增殖和细胞代谢等多种细胞机能的周期性、有序性和协调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恶性肿瘤
学位
胃癌是由于胃部黏膜上皮癌变而发生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均排名在前几位。相对于世界其它地域而言,东亚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因素,其胃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全球范围内均处于显著高水平。而人口基数庞大的我国由于医疗条件尚不平衡以及部分居民医疗观念相对落后,我国胃癌患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居世界之首,是名副其实的胃癌大国。我国胃癌患者又以进展期居多,晚期患者亦有相当比例,此类患者
学位
胃癌,这个全球范围内的疾病,已经越来越明显的威胁到了人们的健康。虽然近年来的内科药物和外科手术都有了不错的发展改进,可胃癌仍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的起因发生及发展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的过程,抑癌基因的失活和癌基因的激活体现在胃癌的各个时间段内。近年来,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虽然有下降的趋势,可由于人口基数大,老龄化人口多,胃癌这个疾病给国家家庭个人带来的负担相当严重。如今,胃癌仍是
学位
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直接加速了工程建设行业建设模式的变革与创新,由此使得钢结构工程得到广泛的推广与应用。而在钢结构的应用过程中,严格落实钢结构安装质量控制,能够从本质上提升钢结构工程的整体安全性与稳定性,增强钢结构工程的综合效益。为此,本文针对钢结构制作安装质量的常见问题与应对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期为钢结构工程使用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
会议
全脱位通常发生在牙外伤的情况下,是指牙齿完全脱出牙槽窝外,牙髓及牙周膜同时损伤,牙槽窝变得空虚。这是口腔领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恒前牙全脱位尤其多见,往往发生于青少年时期。这种损伤是由于突发性的外力作用,摔伤、暴力、交通事故等因素,导致牙齿完全从牙槽窝内脱出,牙髓和牙周韧带断裂。这类牙外伤导致的牙齿损伤最为严重,且预后往往不佳,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咀嚼功能丧失等难以弥补的创伤。临床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学位
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肺癌患者总数的80%。有近半数的NSCLC患者在首诊时已经发生转移,无法行根治性手术治疗,不能达到治愈,预后差。转移性晚期NSCLC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为全身治疗。转移性晚期NSCLC包含类一类特殊人群。寡转移(转移个数少,转移范围小)人群能否通过在全身抗肿瘤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局部治疗手段,达到更好的临床获益呢?近年来,消融治疗技术发展迅速,其中微波消融具有比其它消融治疗方
学位
肝细胞癌(Hept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特点有恶性程度高,容易造成复发、转移,而且预后较差。以往的研究多重视肿瘤细胞本身的生物学特征。近年发现肿瘤微环境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与之相适应的靶向肿瘤微环境的治疗成为新的治疗途径。随着对肿瘤微环境的深入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可以分泌一些信号分子来招募巨噬细胞。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
学位
医学教育模式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源于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培养什么样的医学人才和怎样培养医学人才两个基本问题的不断认识。所以,医学教育模式影响着医学卫生人才培养的标准、过程、方法与质量。在不同的社会及历史发展阶段,相应的医学教育模式也会出现变化。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健康需求、卫生体系、国际合作、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全球化等历史环境的发展变化,世界医学教育经历或正在经历三次较大影响的医学教育改革,医
学位
结直肠癌在全球范围内和中国均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起病隐匿,预后较差,严重威胁国民健康。探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改善预后对结直肠癌的治疗有重要的意义。Piwi蛋白相互作用RNAs(piRNAs)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新型小分子非编码RNA,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piRNA-823(piR-823)抑制结肠癌细胞凋亡,影响结直肠癌细胞中线粒体标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