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译佛经是研究中古汉语重要的文献材料。本论文以口语性强的中古本缘部汉译佛经为基本语料,在全面考察本缘部连词的基础上,通过和中古本土文献连词共时比较,总结了本缘部连词的特征;同时,通过历时考察中古新生连词的发展演变,特别是通过七个连词的个案研究,总结本缘部连词在汉语史上的地位以及连词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论文在连词的界定和分类上,运用“家族相似性”原理,明确指出:“任何一个共时平面的连词实际是一个动态的、可变的范畴,只能是一个大致的、模糊的、带有一定主观性的分类,不可能绝对地分得十分清楚。”基于这样的认识,给连词下的定义是:“连词是只起连接或关联作用并且通常位于句首的虚词。”当涉及到连词与其他词类划界时,在具体操作上,以“连词的典型成员”为参照标准,“以是否有关联性作基础,以句法位置作参考。”共时的描写。本缘部共190卷、230多万字,我们全面而系统地考察了本缘部连词系统,不仅统计每个连词出现的频率,而且注意连词的语法功能,特别是同义连词功能上的异同。例如同为沿用上古的并列连词“及”和“与”,我们从使用频率、语法功能和构词能力等三个方面比较了它们在本缘部译经里的不同。在分析连词语法功能时,我们特别注意把连词置于复句背景下来考察,使得词法和句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例如我们在分析让步连词时,把让步连词置于让步复句中分析,让步复句构成的三要素是:假设、让步一转折,在此基础上分析和辨别让步连词和假设连词。共时的比较。通过分析中古两种文献材料比较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认识到中古译经文献和中古本土文献是既有相同因素又有不同因素的两种文献材料。正因为两种文献材料有同有异,我们以在本缘部里调查得到的连词为对象,考察这些连词在中土文献中的使用情况,比较过程中,我们重点关注中古新生连词在两种文献里的使用。共时比较表明,本缘部里新生连词在中古两种文献里使用情况是不一样的,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本缘部里特有的连词,这部分连词构成了译经连词系统的独特性。二、本缘部里的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的连词,这部分连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译佛经文献口语性强、与中古汉语实际接近的特征。以上两类连词是本论文重点关注的对象。三、本土文献里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的连词,四、两种文献里使用频率和语法功能相当的连词。共时的比较,凸显了中古译经(本缘部)连词的特征。历时的考察。我们主要考察本缘部新生连词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从历时的角度强调本缘部连词在汉语史上的地位,进而讨论连词发展演变的规律。历时考察表明,中古新生连词中,在本缘部里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的连词沿用到近代汉语甚至现代汉语里;如并列连词“并”、假设连词“假设”等;而在本土文献里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的连词往往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如假设连词“苟其”、条件连词“但使”等。由此,我们认识到,连词的使用不仅和文献材料有关,而且连词的产生也和文献材料有关,并且还关系到它使用的时间。因此,为了构建完整的“汉语连词史”,我们应当重视汉译佛经文献在汉语史上研究的价值,应当大力提倡加强佛经文献的研究,以弥补中古本土文献的不足。同时通过对七个有代表性的新生连词(分别属于七种类型)的个案研究,总结了连词发展演变的规律:连词的来源多样化,重新分析、句法结构的变化以及认知因素的作用是连词产生的重要原因和机制。总之,在全面系统调查中古本缘部连词的基础上,通过共时的比较、历时的考察以及个案研究,我们认为,由于汉译佛经语言的独特性,其连词系统也具有不同于中土文献连词系统的特点,汉译佛经连词是一个历时和共时、本土与外来以及方言和通语相互融合的复杂系统。研究中古汉译佛经连词,能够弥补中古由于文献材料匮乏而造成连词研究的不足,能为汉语连词史构建甚或汉语史的研究提供断代的成果,同时也能够为语言接触以及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提供翔实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