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于上世纪70年代末被介绍到中国,从此开始进入语言研究者的视野,迄今已经成为语言学各分支学科中的一个热点,也是当今文化批评和历史解读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按照话语分析的理论,历史可以被看作是话语所建构的过去的社会现实和发展过程,口述历史相对文献档案是活的“话语”,口语化的特征使它更接近于话语研究的初始对象,能比较好地涵盖话语分析的主要层面。本文侧重电视访谈类的口述历史研究,在国际电视交易市场上一个很重要的交易样式就是纪录片,尤其是历史纪录片,但纪录片的操作成本很高,于是就出现这样一个简单的记录方式:口述历史,找一个当事人对历史事件进行访谈,成本会低很多。因此经由各类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的拓展,“说”历史、“听”历史这种最古老的历史传承方式在荧屏上重新流行起来。越来越多的纪录片与电视栏目将“口述历史”作为一种鲜活的节目类型,创造出了许多精彩的节目。 《口述历史》纪录片话语,以口头表达为主要言说方式,运用声画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来,背后体现着意识形态的力量,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话语,其背后都存在着某种意识形态的支配,并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某种话语类型一旦形成,就会对社会形成反向的建构作用,这种建构是软性的、潜移默化的,通过人们对“文体”的解读影响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最后,话语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不同类型的话语也会相互结合而形成新的话语类型。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探讨口述话语在电视语境中的文本呈现和对历史真实性、意识形态两方面的建构,话语建构是指对具体事件进行内容传播时,以特定结构、传播途径、叙述方式、情感基调等方法来建构一定的话语结构,引发受众情感共鸣和态度改变。口述历史的真实性一直饱受争议,在《口述历史》节目中,笔者分别从多元视角的讲述、话语引发的穿越体验、人物神态以及细节的感染力四个方面来论述口述历史能够尽力做到真实再现的依据。历史是由人有意识地创造并在其中活动的,必然饱含历史人物的情感体验,意识形态是口述历史无法回避的永恒话题,本文从语境、创作手法和传播策略三个方面分析了《口述历史》节目传达意识形态的方式和体现的新的意识形态的特点,即《口述历史》在坚守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也对主流意识形态提出质疑和进行反抗。通过以上论述,希望可以使大家对口述历史的话语建构有所了解,促进口述历史的理论研究,从而更好地推动口述历史的实践和发展,帮助我们塑造更加全面,思辨的历史观。以前学者对纪录片发展的梳理,偏重于微观技巧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变迁对纪录片的影响,缺少对纪录片发展宏观深入的探讨和对纪录片与社会发展双向、互动的分析,话语和话语分析理论的引入有助于建立一种全新的电视纪录片发展解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