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货币当局执行金融政策和市场参与者配置资产的过程中,基准利率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借鉴联邦基金利率、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基础上,我国于2007年1月4日推出了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自SHBOR正式在市场运行以来,在中国市场逐渐发挥了基准性利率的作用。同时,也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SHIBOR作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中介目标,成为连接央行与金融市场的重要桥梁。我国的货币政策能否成功地实现从数量型向价格型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SHIBOR在我国货币政策链条中所发挥的效果如何。在此种背景下,研究SHIBOR的传导效应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以3个月的SHIBOR为界,将其分为短端利率与长端利率,逐步分析SHIBOR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各环节的传导效应。首先,考察两个利率体系对货币政策工具变量的反应程度,然后分别考察这两个利率体系的引导效果。在短端利率方面,考察其对货币市场利率体系的引导效果以及对股票市场是否存在预测作用。在长端利率方面,考察其对债券市场利率体系的引导效果以及探索实体经济哪些变量对其存在反应弹性。通过建立VAR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表明,SHIBOR对货币政策工具变量的变动反应灵敏,可以较好地捕捉政策信息与流动性信号,并成功将其传导至货币市场,即SHIBOR在货币市场上的引导效果良好。在债券市场上,SHIBOR对其的引导效应主要是通过预期产生作用的。结果显示,中长期的SHIBOR体系对市场预期捕捉能力强,对债券市场其他利率变动的解释程度达到10%以上,说明中长端SHIBOR在债券市场可以通畅地进行利率传递。股票市场,由于其影响因素众多且复杂,故而SHIBOR的预测作用表现不明显。同时因为股指充分反应市场流动性以及其暗含的政策性,所以其对隔夜SHIBOR存在显著的反向引导作用。对实体经济的传递效应方面,SHIBOR对投资的作用效果最明显,对于消费和出口相对而言较为弱,总体而言,SHIBOR对实体经济的传导作用不明显。最后,根据实证结论,结合当前国内外情况,提出完善SHIBOR利率体系,建设成熟金融市场环境的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