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湘军,因拯救清朝而生。这一集团自诞生之初,就并非一般的军事组织,而是复合军事、政治、文化于一体的特殊地域团体。晚清时期,湘军凭借着打击太平天国的功绩,逐渐引领全国,成为了清朝的股肱。为确保其政治合法性,湘军有意识地使自身形象以合乎传统理路的方式示人。维新时期,湘军整体上可以维持此前的荣光面孔,而此时谭嗣同对湘军的评价却出现了转变。他对于湘军的多元复杂评价使传统的湘军形象出现了松动,开启了湘军形象的转变,为此后湘籍革命党人丑化湘军形象奠定了基础。至辛亥时期,湘军已基本不再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存在,而变成了一个历史的记忆符号。这一符号,成为满汉矛盾激化下革命党人构建的“汉奸痛史”的重要一环。革命党人,尤其是湘籍革命党人,主要是从民族视阈、地域视野的角度出发,对湘军助满扶清的行为进行抨击,将湘军丑化为汉人耻辱、湖南罪人。由此,具象化的“地域汉奸”得以呈现。在这其中,除使用报纸杂志等进行宣传以外,湘籍革命党人还运用了弹词唱本、画像等多种方法,仪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发挥。此时其他群体因所持利益有别、思想观念各异,致使他们对湘军的评价很不一致,湘军形象被纳入各派势力预谋的政治话语结构当中。辛亥以后,湘军形象则依据现实需要因格损益,因时因事呈现出不同样貌。探析以“湘军”为代表的“地域奸民”产生的原因,实际与当时革命党人整体的政治思维密不可分。这背后,除西方民族主义与传统满汉矛盾结合形成的近代民族观念以外,还有深刻的地域文化思维。当然,以湘军为代表的湖南人在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也是湘籍革命党人选取湘军进行丑化的关键原因之一。对于辛亥时期湘籍革命党人丑化湘军形象的评价,应分为时代性评价和历史性评价。于当时而言,这种有意丑化湘军形象的做法,无论是对革命舆论话语的争夺还是激发民族意识、推动湖南地区革命的发展,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而若从长时段的角度看待湘籍革命党人对湘军的评价,则可谓言过其实。湘军秉持的“忠君”意识或者说政治忠诚是无法超越其自身时代的,这点我们不能过分苛责。除此,湘军的诸多贡献被一概抹杀,其自身的多面性最终以单向度呈现。从这几点上来说,湘籍革命党人无疑掩盖了历史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