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话题。作为皇朝基业继承人的储君和幼主,他们关系王朝的盛衰兴亡,所以只要某一君主不是太过昏庸,往往都会对下一代进行精心培养。作为王朝接班人,储君和幼主所受教育与平常百姓有极大的不同,因而有了许多值得考察的独特之处。明王朝作为中国古代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政权,在培养接班人的问题了吸收了前面朝代的许多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体系,这在明代前期表现得颇为明显。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论述明代前期储君朱标、朱允炆、朱高炽、朱瞻基及幼主朱祁镇五人早年的培养状况,主要以《明实录》作为基本史料,并辅之以相关笔记文集等,从言传身教、理论教导、师友选择、政事历练等方面进行较为详尽的阐述,再现以上诸人当年培养的相对详情,并通过相关对比,突显出实际历练在储君幼主成长过程的重要作用。第一章围绕明王朝第一位储君朱标的培养情况,从培养机构、朱元璋的言传身教、师友的选择、教育书物的编辑、政事历练和培养效果六个方面进行论述。在二十多年的储君生涯中,朱标受了良好的系统教育,渐成长为一位仁爱贤明的储君,甚至在许多治国问题上与崇尚“重典”的朱元璋产生直接对立,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太子的郁郁寡欢,未及即位就病逝。朱元璋在培养太子时建立的一整套机构成为后世储君培养的“祖制”而沿袭下去。第二章简要论述了洪武朝皇太孙朱允炆的培养情况,由于史料缺乏,主要从选择良师和政事历练两方面进行论述,从朱允炆短暂的执政经历来看,他也是颇有仁君风范的。第三章就永乐朝太子朱高炽在世子时期的培养和他成为太子后在理论教育、大臣辅导、朱棣教导、政事历练、父子关系、培养成效等方面进行较为详细地论述。同样是长达二十多年的悉心培养,特别政务上的充分历练,让朱高炽逐渐成长为一代仁君,处事能力也极为出色,为“仁宣致治”的开启打下重要基础,但美中又稍有不足,朱棣的过于强势所形成的压抑让朱高炽在即位后产生反弹,过于追求享受而导致在位不到一年,这与朱棣本人的强势不无关系。第四章主要阐述明宣宗朱瞻基的培养状况。从永乐朝被立为皇太孙开始,朱瞻基就受到很好的教育,特别是在历练方面,朱棣着重进行培养,年幼时即让他监国理政,以致朱瞻基各方面能力多有养成,并成就“仁宣致治”这一盛世伟业。第五章就明英宗朱祁镇的培养问题进行论述,明宣宗朱瞻基、太皇太后张氏、众位辅臣对年幼英宗的培养或是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或是颇不得法。作为陪伴朱祁镇长大的宦官王振反倒在很多问题了给了许多有益的教导,以致逐步获得小皇帝信任,进而掌握大权。但生理缺陷所带来的心理缺陷使得王振不足以参与帝国核心决策,以致在权力失去制约后,王振擅权乱政,最终酿成土木堡之变。以上诸人在培养过程中,都接受过严格的皇家系统教育。总的来说,除明英宗朱祁镇外,大都取得了相对成功的培养成效,这也直接造就了明代前期社会的相对开明,国力的相对强大。朱元璋一手培养朱标父子两位储君,且两人都有富有仁爱之心,只是时运不济,朱标中年早逝,朱允坟在“靖难之役”中“不知所终”。明成祖朱棣则以罕见的雄才大略,成功地一手培养两位储君,为“仁宣致治”的开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惜的是,到了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时,由于历史条件的突变,对他的培养过程中出现重大不足,特别是历练方面的缺失,直接导致他治国才能的明显偏弱,进而一味听信从小陪伴其长大的宦官王振,并最终酿成“土木堡之变”的惨祸,使大明王朝出现由盛而衰的重大历史转折。综而言之,一位合格甚至优秀接班人的培养,除了言传之外,实际历练颇为重要的,空泛的理论远不足以满足培养要求,正如常言所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点在明朝后期“问题皇帝”的频繁出现中表现得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