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多样性与对人类重要的生态功能密切相关,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森林可持续管理的重要目标。林下植被是植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集约化管理在短期内会增加林下植被的多样性,但长期影响仍然未知。本研究使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建立两种林型下的不同年龄序列样地:天然次生林年龄序列(4、8-10、18-20、26-28、36-40年)和杉木人工林年龄序列(5、8、21、27、40年)。使用线性模型和非度量多维标度等统计方法检验林型和林龄对林下植被盖度,多样性和物种组成的影响。并利用相关,回归和冗余分析来探索与林下植被动态相关的可能机制,为林下植被的恢复和森林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杉木人工林下的4-5和8-12林龄阶段的灌木层植被的盖度显著低于天然次生林,8-12年的草本层维管植被的盖度显著高于天然次生林,其它林龄阶段无显著差异。林龄和林型对草本层非维管植被盖度均无显著影响。(2)前三个林龄阶段下,天然次生林下的灌木层植物丰富度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随后的两个林龄阶段无显著差异。杉木人工林下总植被丰富度和草本层维管植被的丰富度在各个林龄阶段均显著高于天然次生林,非维管仅在35-40林龄阶段显著高于天然次生林。(3)与杉木人工林相比,天然次生林中8-12林龄阶段的灌木植物和4-5林龄阶段的总林下植被的物种均匀度均较高。但35-40林龄阶段的杉木人工林的维管物种均匀度高于天然次生林。(4)两种林型下的林下物种组成有显著差异。在排序空间中,杉木人工林下的林下物种组成与天然次生林有明显的分隔,且较年轻的点位于轴1的左侧,较老的点位于右侧。指示物种分析表明杉木人工林下的物种组成多为对光和养分需求较大的物种,而天然次生林下多为耐荫和能忍受较低养分可利用性的物种。(5)林龄显著影响林下光的数量、光的异质性和林地凋落物的盖度,林型显著影响总C、总N、总P和速效N。回归分析表明,灌木植被的盖度随基质多样性、总C、总N的增加而增加。非维管植被的盖度随基质多样性的增加而增加,随凋落物盖度的增加而降低。灌木植被的丰富度随总C、总N和凋落物盖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总P的增加而降低,草本层维管植被的丰富度与灌木植被的丰富度对总C、总N、总P和凋落物盖度的响应恰恰相反。草本层维管植被的均匀度随光异质性、速效N的增加而增加,非维管植被的均匀度随总P的增加而增加。(6)灌木层和草本层维管植物组成均受到林龄的显著影响。此外,灌木层植物组成还受到光的异质性的显著影响,草本层维管植被受到土壤总N和光的可利用性的影响,非维管植被物种组成受到土壤总C、光的可利用性和基质多样性的影响。总之,集约化管理增加了草本层维管植被的丰富度,但降低了在4-5和8-12林龄阶段的灌木层植被盖度和丰富度。此外,杉木人工林有利于喜光且养分需求量大的草本植物生存,木本植被相对较少,这种现象在林分发育初期尤为明显。这些影响较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为干扰引起的土壤养分和基质多样性的变化,较小的程度上是由林龄和光环境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