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不再仅仅是身体无疾病状态,而是要求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等方面保持完好状态。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和转归中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自身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关注它们与疾病的关系,寻找促进健康的方法。冠心病是对人类健康与寿命影响最大的慢性病之一,心理因素与其发生、发展、治疗、康复的关系日益受到国内外心血管专家们的重视。专家们在注重传统内科疗效的基础上,开始关注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对疾病转归的现实意义。国外研究报道,冠心病发生后,患者常出现复杂的心理反应,多表现为情绪障碍,尤其是抑郁。国内梁志坚等研究显示,冠心病患者心理反应主要为情绪改变,尤其以焦虑为最常见,占93.8%,其中,严重焦虑约为16.0%;抑郁约为34.0%,中度抑郁占4.0%。其他研究资料显示,心肌梗死患者出院时仍有60.0%患者存在焦虑情绪,52.5%存在轻、中度抑郁情绪。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冠心病病人的病死率明显降低,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冠心病治疗的传统临床结果:生存、生命延长及症状缓解等,已不再是最重要的结果,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与生活质量可能比他们的存活时间更为重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心肌梗死后患者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为今后的临床心理干预提供依据和方向。方法:1.材料:选取2009年4月—2010年12月进行心理调查的68例心肌梗死后患者为心梗组,其中男41例,女27例;平均年龄(69.59±3.09)岁;已婚66例,丧偶2例;大学以上5例,高中9例,初中以下54例;吸烟25例。从社区人群中随机抽取66例无严重器质性疾病的居民为对照组,其中男40例,女26例;平均年龄(67.85±2.46)岁;已婚63例,丧偶3例;大学3例,高中8例,初中以下55例;吸烟26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吸烟史、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入组标准:(1)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总分≥27分,排除认知功能损害者;(2)排除其他严重躯体疾病;(3)心肌梗死后1月至半年内。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根据病史、心电图及血清心肌酶谱的动态变化和心脏影象学检查。3.方法在与被调查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前提下,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具备心理测验资格的人员实施心理测验。3.1EPQ个性结构检测采用陈仲庚主持修订的艾森克成人个性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对两组入选者按EPQ量表85项的指导语来进行检测,依精神质(P)、性格向型(E)、神经质(N)及掩饰度(L)量表计分标准评分。评定前对被测试者详细讲解评定目的,统一指导语,要求被测试者充分理解条目意义之后根据自已的情况如实填写。掩饰度(L)原始分高于18分者不列入研究。3.2焦虑程度检测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对两组入选者按SAS量表20项的指导语来进行检测,依焦虑量表评分标准评分。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AS总粗分的分界值为40分,标准分为50分。3.3抑郁程度检测采用Zung编制的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Scale, SDS)对两组入选者按SDS量表20项的指导语来进行检测,依抑郁量表评分标准评分。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DS总粗分的分界值为41分,标准分为53分。4.统计分析运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EPQ个性特征检测结果比较:两组EPQ量表各维度对照,心梗组E维度标准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19.05,P<0.05),心梗组N维度标准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23.19,P<0.05),提示心梗组外倾性格和情绪不稳定性明显高于对照组。2.两组SAS、SDS量表标准分检测比较:心梗组患者焦虑、抑郁症状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6,P<0.05);心梗组患者抑郁症状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4,P<0.05)。3.两组焦虑、抑郁症状发生率比较:心梗组焦虑症状发生率为47.05%,对照组焦虑症状发生率为15.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5,P<0.05);心梗组抑郁症状发生率为42.65%,对照组抑郁症状发生率为1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0,P<0.05)。4.心梗组不同性别焦虑、抑郁症状发生率比较:心梗组SAS评分≥50分男性19例(46.34%),女性13例(48.15%),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P>0.05);SDS评分≥53分男性18例(43.90%),女性11例(40.74%),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7,P>0.05)。结论:心肌梗死后患者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和抑郁情绪障碍;焦虑症状发生率为47.05%,抑郁症状发生率为42.65%;且个性特征以性格外倾和情绪不稳多见。临床工作中对心肌梗死后患者要尽早实施心理干预,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