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一词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国内学者首先提出的,是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概念。但事实上素质教育思想源远流长、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其教育思想中即包含着素质教育的因素,并对我国历史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可以找到素质教育的胚胎和萌芽,其核心内容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对我们今天所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有着重要启发意义。本文以《论语》为主要素材,对孔子关于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政治素质、技能素质的论述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探讨了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现时期国内素质教育的借鉴价值。身体素质作为人生活、学习、工作的物质基础,是促进其他素质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孔子对身体素质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他经常带领学生锻炼身体,对“射”、“御”等体育活动经常进行演习。孔子亦重视平时的饮食卫生,强调有了疾病要慎重对待、加以重视;身体素质是物质基础,而心理素质则是个人发展的精神基础。孔子主张“喜怒哀乐之未发,发而皆中节”的中和思想,教导学生要以乐观的精神面对困难,在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凡事有自信心,但为人要谦逊而不骄傲自满;孔子对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是“仁”,“仁”不仅是个道德条目,而且是道德总汇,包含了孝、义、忠、恕、信、诚等诸多内容。孔子的道德素质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他不要求人人成“仁人”、“圣人”,但是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彬彬有礼”的君子;孔子亦很重视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通过学习和思考,可以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获得基本技能,使人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孔子经常进行艺术活动,具有较高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在孔子的言传身教下,其弟子亦多具有艺术情怀,在进行艺术实践活动的同时审美素质得以不断提高;孔子“六合之外,存而不论”,他以人为本,在平时的教育中少谈甚至不谈“鬼神”。孔子以“复周礼”、行仁政、追求“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为主要政治信仰,并要求弟子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做一个合格的“为政者”;虽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孔子关于技能素质的论述主要集中于教育者和管理者的专业技能素质上,但是其对技能素质要求及提高方法上具有代表性和普遍适用性,因此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孔子不要求其弟子都成为全才,而是根据个人先天禀赋的差异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其在综合素质提高的同时亦有所专长,所以孔子注重的是学生诸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而不是全面发展。《论语》中孔子对诸方面素质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方法亦有所阐述,这对于我们把握素质教育的实质和内涵有着重要的启发价值和借鉴意义,可以帮助我们现在倡导的素质教育走出实践误区,得以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