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教育被视为一种社会活动为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然而,教育的社会性特征使从事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人更易偏向于“只见社会不见人”的态度,致使教育体系一系列的问题暴露在人文价值观缺失的阴影下。我们的课程目标也毫不例外。课程目标的制定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点,也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难点。从历史的纵向角度来看,我国的课程目标经历了建国以后 50 年的变化,在这漫长的 50 年中,不同时期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各不相同,让我们欣喜的是,经过了近几年来生命教育理念的洗礼,我国课程理论正将人文关怀光辉照耀在课程目标领域上空,逐步在形成着我国独特的人文环境中的一部分。从各国课程改革的横向角度观察,如美国在早期的教育流派影响下实施的课程改革,已经体现了课程目标中的人文的价值取向,但更多是通过在先行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零散观念的集合。因此,无论是我国课程理论的进步还是国际课程体系的共同趋势,人文价值观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在追本溯源式的元教育终极理念的回归作用下,使课程目标以应然的状态走入新世纪。 面对当前的课程目标,我们看到,课程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大概没有多少人会质疑的。而本文所关注的课程目标又是课程的导向标,它是连接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纽带;它是有效实施课程内容的重要一环;它是众多课程专家和学者一直共同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呼之欲出的新课程改革中,课程目标有了显著的进步,这是我们引以自豪的。那么,此次课改中课程目标的进步意义在哪里呢?这对我们有何启示呢?人文性思想观念的回归将为我们打开一扇门,以其生命的光辉和抚慰理顺我们的头绪,擦亮我们的双眼。 本文力图用思辨的思维方式从课程目标相关概念入手,纵观历史历程,试图追问人文性在课程目标中被忽视、被认知、被运用的客观起源,较全面地剖析课程目标价值观的偏颇以及课程目标的应然理论基础和弥补原则。基于上述的思考,对生命教育意蕴下的课程目标进行建构,从而为以后的课程目标制定工作给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