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远期生存状况、独立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模型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ji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绝大多数AHF患者在急诊室首诊和救治。现有临床研究资料较少关注急诊室内AHF患者预后,尤其是长期预后。研究方法:北京地区急性心衰注册登记研究(Beijing Acute Heart Failure Registry,Beijing AHF Registry)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观察性注册登记研究,研究连续纳入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9月23日就诊于北京地区14家医院急诊室并明确诊断为AHF的患者共3335例。对纳入该研究的3335例患者5年生存状况及治疗情况进行随访,通过Kaplan-Meier曲线和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评价患者5年预后及其相关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果:随访至第5年时总体失访率为11.8%。5年全因死亡率为55.4%,心血管死亡率为49.6%,中位生存时间34个月。长期药物治疗方面,随访期间坚持服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s)、血管紧张素Ⅱ 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Ⅱ receptor blockers,ARBs)及螺内酯等指南推荐可以改善预后药物的患者比例分别为30.3%、15.1%、8.0%、12.4%。患者年龄(风险比[Hazard ratio,HR]:1.027,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1.023-1.030)、入院时伴有疲劳(HR:1.127,95%CI:1.009-1.258)、腹水(HR:1.190,95%CI:1.057-1.340)、肝颈反流征(HR:1.339,95%CI:1.140-1.572)、纽约心功能分级 Ⅲ-Ⅳ 级(HR:1.511,95%CI:1.291-1.769)、心率(HR:1.003,95%CI:1.001-1.005)、血尿素氮水平(HR:1.014,95%CI:1.008-1.020)、B型脑型钠尿肽/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在第三(HR:1.426,95%CI:1.220-1.668)或第四分位数(HR:1.437,95%CI:1.223-1.690)、心衰病因为缺血性心脏病(HR:1.195,95%CI:1.073-1.331)或原发性心肌病(HR:1.382,95%CI:1.183-1.614)、合并糖尿病(HR:1.118,95%CI:1.010-1.237)或脑卒中(HR:1.252,95%CI:1.121-1.397)为患者5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时体重指数(HR:0.971,95%CI:0.958-0.983)、舒张压(HR:0.996,95%CI:0.993-0.999)、血清钠(HR:0.980,95%CI:0.972-0.988),血清白蛋白(HR:0.981,95%CI:0.971-0.992)、随访期间坚持服用利尿剂(HR:0.714,95%CI:0.626-0.814)、β 受体阻滞剂(HR:0.673,95%CI:0.588-0.769)、ACEIs(HR:0.714,95%CI:0.604-0.845)、ARBs(HR:0.790,95%CI:0.646-0.965)、螺内酯(HR:0.814,95%CI:0.663-0.999)、钙拮抗剂(HR:0.624,95%CI:0.531-0.733)、硝酸酯类药物(HR:0.715,95%CI:0.631-0.811)以及地高辛(HR:0.579,95%CI:0.465-0.721)为独立保护性因素。研究结论:AHF患者长期坚持使用指南推荐药物比例较低、预后较差,5年全因死亡率55.4%,中位生存时间34个月。研究背景: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常见并发症。并发AHF是AMI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治疗有重要的提示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究北京地区首诊于急诊室(emergency departments,EDs)的AMI后并发AHF患者5年生存状况以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将北京地区急性心衰注册登记研究中AMI后并发AHF的患者纳入研究,以5年全因死亡作为终点对患者进行随访,构建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探究影响AMI后并发AHF患者5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果:总共395例患者纳入研究,245例(62%)于5年随访期内死亡。在院期间接受再灌注治疗患者比例为38.2%。入院时心率(风险比[hazard ratio,HR]:1.006,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1-1.011,P=0.022)、左室前壁心肌梗死(HR:1.383,95%CI:1.058-1.806,P=0.017)、Killip 心功能分级Ⅳ级(HR:1.836,95%CI:1.246-2.704,P=0.002)、并发房颤(HR:1.402,95%CI:1.010-1.945,P=0.043)、既往慢性肾脏病(HR:1.753,95%CI:1.235-2.488,P=0.002)、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HR:1.272,95%CI:0.865-1.277,P=0.088)、BNP/NT-proBNP 水平位于第三分位数(Third quartile,Q3,HR:1.597,95%CI:1.026-2.486,P=0.038)为 5 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钠水平(HR:0.978,95%CI:0.956-1.001,P=0.064)、接受再灌注治疗(HR:0.558,95%CI:0.412-0.755,P<0.001)、随访期间坚持服用利尿剂(HR:0.626,95%CI:0.433-0.905,P=0.013)、β-受体阻滞剂(HR:0.455,95%CI:0.329-0.628,P<0.001)、抗血小板药物(HR:0.521,95%CI:0.381-0.714,P<0.001)以及他汀类药物(HR:0.650,95%CI:0.477-0.886,P=0.006)为独立保护性因素。研究结论:AMI后并发AHF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以及其他指南推荐的药物治疗比例偏低,远期预后差,通过规范诊疗措施有希望改善这部分患者的长期预后。研究背景:人口老龄化和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目前全球面临的两大公共卫生问题。随着年龄增长,HF患病率及死亡率均显著增高,是老年患者住院及死亡的常见原因。然而对于高龄HF患者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究北京地区高龄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患者临床特征、长期预后以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将北京地区急性心衰注册登记研究中年龄≥70岁的患者纳入研究,描述患者临床特征,并以5年全因死亡为终点对患者进行随访,构建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探究影响高龄AHF患者5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果:总共1774例患者纳入研究。高龄AHF以女性(54.7%)、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52.3%)更常见,合并症多,缺血性心肌病(54.4%)为最常见病因,指南推荐改善预后的药物使用率低(7.3-23.8%)。在5年随访期内1209例(68.2%)患者死亡,中位生存时间18个月;年龄(风险比[hazard ratio,HR]:1.03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21-1.041,P<0.001)、入院时心率(HR:1.003,95%CI:1.001-1.005,P=0.008)、NYHA 心功能分级 Ⅲ-Ⅳ 级(HR:1.363,95%CI:1.132-1.640,P=0.001)、伴有腹水(HR:1.322,95%CI:1.127-1.552,P=0.001)及肝颈反流征(HR:1.264,95%CI:1.019-1.569,P=0.033)、血白细胞(HR:1.021,95%CI:1.011-1.033,P<0.001)、血尿素氮(HR:1.016,95%CI:1.009-1.024,P<0.001)水平、脑型钠尿肽/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位于第三(HR:1.567,95%CI:1.297-1.892,P<0.001)或第四分位数(HR:1.641,95%CI:1.362-1.977,P<0.001),既往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HR:1.156,95%CI:1.008-1.325,P=0.039)或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HR:1.246,95%CI:1.097-1.415,P=0.001)为5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HR:0.879,95%CI:0.783-0.986,P=0.028)、体重指数(HR:0.970,95%CI:0.954-0.986,P<0.0001)、舒张压(HR:0.996,95%CI:0.992-0.999,P=0.022)、血清钠(HR:0.987,95%CI:0.977-0.996,P=0.006)、血清白蛋白(HR:0.980,95%CI:0.968-0.993,P=0.002)水平以及长期坚持服用利尿剂(HR:0.721,95%CI:0.610-0.851,P<0.001)、β-受体阻滞剂(HR:0.721,95%CI:0.610-0.852,P<0.001)、钙离子拮抗剂(HR:0.693,95%CI:0.578-0.831,P<0.001)、螺内酯(HR:0.730,95%CI:0.543-0.981,P=0.037)、硝酸酯类(HR:0.649,95%CI:0.557-0.757,P<0.001)及地高辛(HR:0.629,95%CI:0.469-0.860,P=0.004)为独立保护因素。研究结论:高龄AHF以女性、HFpEF更常见,合并症多,指南推荐改善预后的药物使用率低,远期预后差,在多学科综合评估基础上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可能有助于改善高龄AHF患者预后。研究背景: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AHF患者通常起病较急且多数首诊于急诊室,对AHF患者风险的错误评估可能导致治疗时机延误,从而增加患者死亡风险。预后评估模型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识别高危患者、简化流程、提高临床工作效率。本研究以北京地区急性心衰注册登记研究作为模型衍生队列,建立适用于中国AHF患者的生存预测模型。研究方法:以北京地区急性心衰注册登记研究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10折嵌套交叉验证、Cox回归、弹性网络等算法对患者临床基线特征和治疗特征进行筛选,通过多因素回归和列线图方法建立基于患者临床基线特征和基线+治疗特征的急性心力衰竭1年、3年及5年生存预测模型。通过一致性指数(concordance index,C-index)和校准曲线验证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研究结果:经过变量筛选,最终18个与患者5年生存高度相关的变量纳入预后评估模型,包括11项临床基线特征(年龄、体重指数、既往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入院时肝颈反流征阳性、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舒张压、血清钠、尿素氮、白蛋白、脑型钠尿肽/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舒张性心力衰竭)和7项治疗特征(长期服用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钙离子拮抗剂、螺内酯、硝酸酯类药物及地高辛)。以患者临床基线特征和基线+治疗特征两种方式分别构建评估1年、3年和5年生存率的列线图和个体化临床预测模型。结果显示单纯基线特征模型和基线+治疗特征模型的C-index分别为0.690(0.677-0.703)和0.752(0.740-0.763)。校准曲线提示模型用于AHF患者1年、3年和5年生存率预测的校准度良好。研究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基于中国AHF患者的个体化预后评估模型,绘制可以应用于临床、预测患者1年、3年及5年生存率的列线图,内部验证结果提示模型区分度和校准度良好,可以为AHF患者的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背景:目前关于颅内多发动脉瘤(multiple intracranial aneurysm,MIA)破裂危险因素研究较少,尚没有专门适用于此类患者的破裂风险评估模型;此外,对并存颅内动脉瘤的破裂风险相加效应是否会增加MIA患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风险尚不明确。目的:1)收集MIA的多中心横断面数据集作为外部验证集验
背景和目的组织细胞病是起源于单核-巨噬系统的细胞异常聚集于组织、器官所引起的一类罕见疾病。朗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Erdheim-Chester病(ECD)和Rosai-Dorfman病(RDD)均属于组织细胞病。三种疾病的异常组织细胞均携带MAPK通路的激活突变,MAPK通路的持续性激活被认为是三种组织细胞病发病机制的核心。但三者的病理及临床表现存在着巨大差异,相似的突变类型造成差
背景:我国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预后极差。新辅助治疗联合手术已成为局部进展期ESCC的标准治疗模式。然而,新辅助治疗的最佳方案尚存在争议。目的:为了比较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NCRT)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
背景骨再生和组织工程学近年来是颌面外科骨缺损和骨修复的热点,随着人们对各种修复材料研究的逐步加深,基于生物相容性、骨传导性、骨诱导性等多维度的骨缺损修复材料指标,发现双相钙磷陶瓷(biphasic calcium phosphate,BCP)具备强大的临床应用潜能,BCP是将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和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phosphate,β-TCP)按照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国女性生殖衰老过程中睡眠障碍的特点以及中西方女性之间差异,探讨中国女性围绝经期中重度睡眠障碍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协和女性生殖衰老队列是2005年创建并持续至今的长期前瞻性社区队列研究。统计分析该队列研究数据库中每位受试者的所有人口统计学、月经记录、既往史、体格检查、血液生化检查、骨密度、体成分的随访数据。整理数据库中每次随访问卷中的睡眠障碍症状(入睡困难、早醒)、血管舒缩
第一部分目的: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2D speckle tracking echocardiography,2D-STE)是一种诊断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的新型无创超声技术。本研究旨在观察利用2D-STE技术鉴别可疑冠心病者的诊断效能。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观察。入选2019年3月1日至11月30日在北京医院就诊的690例可疑冠心病患者。入选患者在
背景SUMO特异性蛋白酶1(SUMO specific peptidase 1,SENP 1)是参与小类泛素相关修饰因子(small ubiquitin-relatedmodifier,SUMO)修饰调控的重要蛋白。我们前期的研究表明,SENP1可能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潜在的肿瘤促进因子。然而,SENP 1在肺腺癌进展中的作用尚未明确。本研究旨在探索SENP 1在肺腺癌中的作用及潜在的分
继发性二尖瓣反流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背景:继发性二尖瓣反流(SMR)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很常见,大约三分之一的心力衰竭患者存在中重度SMR。SMR可引起前负荷、室壁应力增加,从而导致心力衰竭症状和体征进展,是心力衰竭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既往研究主要纳入HFrEF患者,SMR在HFmrEF和HFpEF患者中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的旨在评估SMR在不同类型住院心力衰竭患者中的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缺血性心脏病最主要的治疗方式,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率与带来的挑战日趋明显,我国CABG手术量在不断激增年。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按照是否使用体外循环技术分为体外循环下CABG术(On-pump CABG)与非体外循环下CABG术(Off-pump CABG)。相比于On-pump CAB
第一部分基因型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行心肌切除术后远期预后的影响研究背景及目的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心肌病,主要由肌小节基因突变导致。HCM患者中有约三分之二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obstructive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OHCM)。心肌切除术是治疗药物难治性OHCM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