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子》是一部具有哲学、文学、宗教色彩的中国文化典籍。现存的《庄子》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学术界就各篇的真伪问题一直存在分歧,但一般都认为《庄子》内篇为庄子本人所著。为了能准确把握庄子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本论文主要对《庄子》内篇进行研究。《庄子》的英译始于19世纪晚期,并一直持续到今天。其译者涵盖英国传教士,美国汉学家以及来自中国本土的学者。本论文从描写翻译学的理论视角出发,并以图里的三个翻译准则为基础,对理雅各、华兹生、汪榕培英译的《庄子》内篇进行研究。图里认为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会受到初步准则、首要准则和操作准则的制约。其中,初步准则是控制选材的因素,决定在某一时期选择什么文本通过翻译进入译语文化;首要准则是译者在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要求之间做出的选择;操作准则在翻译过程中指导译者做出抉择,并决定译文最终的形式。本论文旨在丰富《庄子》翻译的研究,促进中国文化传播和交流,同时希望论文中归纳的关于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能对其他的典籍英译有所帮助。本文共有五章。第一章论述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论文的篇章结构。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主要简单回顾庄子其人其书和一些英译本,并重点介绍本研究中涉及的三个译本。同时总结前人关于《庄子》的研究成果,并指出未来的研究趋势。第三章主要论述描写翻译学理论。首先,阐述该理论的定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霍尔姆斯的翻译学科构架思想;其次,重点论述图里的三个翻译准则:最后,简单指出描写翻译学在中国的现状以及该理论的缺陷。第四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分析了三个译本中的三个翻译准则。第一,通过分析三个译本的前言、引言或绪论部分来构建初始准则;第二,通过探讨三位译者对《庄子》内篇中七篇文章标题的翻译来推断首要准则;第三,通过分析三位译者对《庄子》内篇中五类文化因素的翻译并归纳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来获得操作准则。第五章主要总结研究结果并指出本论文的局限性。通过分析,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如下:在初步准则方面,三位译者选择《庄子》进行翻译的具体原因各不相同;在首要准则方面,理雅各和汪榕培的译本比较接近原语文化,而华兹生的译本更接近目的语文化;在操作准则方面,译者在翻译五类文化因素时采用了直译、意译、增译和音译等翻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