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服务业已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经验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口和增加值占服务业比例均达到70%。相比而言,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还相差甚远。作为制造业专业化分工的产物,生产性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对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至关重要。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引起了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有重大战略意义。本文以就业人数作为衡量2005~2014年沿海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指标,运用标准差椭圆和分位数回归探究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演变轨迹与驱动因素。本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背景、概念、及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及驱动因素的国内外参考文献进行梳理,为文章相关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首先对沿海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概括进行分析,然后运用核密度估计、锡尔指数方法分析沿海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利用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商对集聚水平和专业化程度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基于ArcGIS 10.2空间统计软件,采用标准差椭圆模型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演变路径进行分析。第五部分运用分位数回归对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第六部分得出结论并提出发展沿海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建议。分析结果表明:(1)2005~2014年沿海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持续上升,呈“双峰”分布态势。生产性服务业总体差异逐年增大,区域内差异是导致总体差异增大的决定性原因。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集聚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专业化水平差异较大,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优势显著。(2)生产性服务业重心在117.35~118.10°E,29.77°~31.93°N间变动,有向东南沿海地区移动的趋势;生产性服务业呈东北—西南的分布格局,沿X轴的标准差距离和沿Y轴的标准差距离逐渐缩小,五类生产性服务业在沿海地区的空间变化特征各不相同。(3)整体来看,各驱动因素能有效地促进沿海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国有化程度与生产性服务业呈正相关关系;技术水平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推动作用远高于其它驱动因素;制造业水平、信息水平及政府作用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效应相对较弱;人力资本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有待提高;基础设施不能满足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