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水环境污染问题,尤其关注饮用水的卫生和安全问题。水环境污染不仅会造成鱼类大面积死亡,还会使鱼类等水生生物发生变异。此外,水环境污染还会使有害物质在水生生物体内积累,使水生生物的食用价值降低。因此,用毒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存在于水环境中的有毒物质的毒性效应进行检测,这对于保护水环境和推进水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根据评价外源物质毒性作用的毒理学标准,通过五个实验,即急性毒性实验、遗传毒性实验(微核实验)、生化毒性实验、胚胎毒性实验和用RAPD技术分析基因组DNA损伤的实验,研究了[C12mim]Cl对两种泥鳅(大鳞副泥鳅和泥鳅)的毒性效应及DNA损伤效应。获得了如下结果:1.急性毒性实验表明,[C12mim]Cl对大鳞副泥鳅24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45.83mg·L-1,48h的半数致死浓度为36.82mg·L-1,48h安全浓度(Sc)为7.13mg·L-1;[C12mim]Cl对泥鳅24h的半数致死浓度为31.63mg·L-1,48h的半数致死浓度为27.94mg·L-1,48h的安全浓度为6.54mg·L-1。实验结果表明大鳞副泥鳅对[C12mim]Cl的耐受性比泥鳅的要高。2.在急性毒性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设置不同的浓度梯度,进一步探讨了[C12mim]Cl对两种泥鳅血细胞微核率的影响。[C12mim]Cl对大鳞副泥鳅的处理浓度分别为A(2mg/L)、B(4mg/L)、C(8mg/L),另设一个空白对照组;[C12mim]Cl对泥鳅的处理浓度分别为A(2mg/L)、B(4mg/L)、C(8mg/L),另设一个空白对照组。分别在[C12mim]Cl处理两种泥鳅的2、4、6天后取材,然后观察出现的微核的形状并且计算微核率。实验结果显示,[C12mim]Cl能不同程度地诱导两种泥鳅血细胞微核率的增加,并且有时间-剂量效应关系。3.以两种泥鳅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变化为指标,检测了[C12mim]Cl对两种泥鳅的生化毒性效应。生化实验表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在同一浓度不同时间的处理组中,两酶的活性是先降低后升高。在同一时间不同浓度的处理组里,两酶随处理浓度的升高,活性降低。说明[C12mim]Cl对两种泥鳅具有显著的生化毒性效应。4.分子毒理学实验是用经过[C12mim]Cl处理的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基因组的RAPD分析实验。基因组DNA在RAPD图谱中产生的特异条带与空白对照组进行比较,通过条带的增加、缺失和条带的明暗变化,以及对筛选出的特异条带进行回收、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来进一步研究[C12mim]Cl对两种泥鳅基因组DNA的损害作用。实验结果说明,[C12mim]Cl能够不同程度地诱使两种泥鳅的基因组DNA发生突变,研究结果也对于揭示[C12mim]Cl的分子机理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5.在胚胎毒性实验中,以胚胎发育的胚盘隆起期、原肠胚中期、神经胚期和尾芽期等四个不同时期为时间点,检测了胚胎的孵化率和畸形率。实验结果表明,[C12mim]Cl对两种泥鳅的胚胎发育具有一定的致畸和致死作用,能够在不同程度上使它们胚胎的孵化率降低、畸形率升高。同时,两种泥鳅的胚胎对[C12mim]Cl的敏感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综上所述,[C12mim]Cl有一定的急性毒性、生化毒性及遗传毒性作用,能够在DNA分子水平上对两种泥鳅产生损伤作用,并对鱼类早期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抑制、致畸和致死作用。因此,应该加强对[C12mim]Cl的生物监测与评价手段,强化对[C12mim]Cl的科学管理和使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