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从痰饮论治疾病的现代临床报道进行辨证论治规律的比较研究,探讨“痰”、“饮”的辨识和治疗,并为“痰”、“饮”比较研究在方法学上的创新进行探索。方法:搜集、整理1979年1月至2010年6月,50余种公开发表的中医药期刊杂志中有关从“痰”、“饮”角度辨治疾病的3100余篇临床报道,建立“痰饮数据库”,根据“四诊信息采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确立治法,选方用药”的辨证论治思路确立比较点,与数据挖掘专业人员合作,首先选取频数分析方法对痰饮的四诊信息(症状、舌、脉)、相关中西医疾病、证候要素(病因病机要素与病位要素)以及治疗特点(方剂、药物及药物性味和归经)分别进行数据挖掘,初步掌握各项的分布概况和特征。再采用关联规则分析方法,对痰饮临床报道中“药-药”关系、“药-症”关系进行比较研究。然后,运用聚类分析、因子分析以及决策树分类方法对“痰”、“饮”的四诊信息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痰”、“饮”症状、舌、脉既有共性,又各具特点。对四诊信息进行决策树分类,得出“痰清痰稀”这一症状在辨识痰饮时非常重要。若咯痰的质地不是“痰清痰稀”,则判断为“痰”所致病的几率很高;2.“痰”、“饮”皆致百病。但“痰”所为病数量更多、病种范围更广,“饮’所为病数量较少且集中。“痰”、“饮”为病在相关的中西医疾病分布上也不尽相同;3.在“痰”、“饮”致病特点和常见兼证上,“痰”、“饮”都与血瘀、气滞关系密切,在病理变化上都属本虚标实之候。但“痰多兼热、饮多兼寒”,“痰”既可兼外风亦可夹内风,“饮”则主要兼外感风寒;在“痰”、“饮”生成的相关病位上,五脏功能失常皆可生痰饮。“痰”的生成与五脏关系皆很密切,“饮”的生成则主要责之于脾、肺、肾。“痰”、“饮”所侵袭部位都很广泛。但二者相比较,“痰”所为病无处不到,“饮”所为病相对局限;4.治疗特点上,治“痰”方药,以二陈汤及其类方最多,治“饮”方药,以苓桂术甘汤使用频率最高。在药物归经和性味上,从“痰”、“饮”论治亦既有共性,又有区别。结论:数据挖掘方法用于“痰”、“饮”辨证论治规律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一些较有价值的规律和信息。在四诊采集、辨病辨证、选方用药等痰饮病辨证论治的各个环节,二者即相互联系,又存在区别。临床治疗痰饮为患的疾病,既要辨清二者的区别,又需留意二者的联系,从而进行辨证施治,才能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