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以《中国青年报》为例研究纸媒的深度报道。通过梳理《中国青年报》深度报道的发展轨迹,总结其特点和优势,分析其困境与挑战。结合时代发展机遇,为《中国青年报》深度报道的转型提出合理化建议。20世纪80年代,深度报道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兴起,带有强烈的启蒙色彩。《中国青年报》被视为深度报道在中国的诞生地,推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20世纪90年代,广播、电视进入大众生活,深度报道走向跨媒介繁荣。《中国青年报》不断创新,改进深度报道的操作方法和呈现方式,创办《冰点》等特色版面。世纪之交,深度报道遍地开花,表现出多元复杂的特征。《中国青年报》推出“特别报道”版,以调查性报道为主要内容,取得了辉煌成就。随着移动互联网和媒介技术的发展,传媒生态被重塑,以传统媒体为主导的格局被颠覆,纸媒断崖式下跌。深度报道具有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特点,被很多纸媒视为“包袱”,陷入发展困境。《中国青年报》的深度报道也不例外,面临政治和市场的双重夹击。一方面,政治对新闻的管制愈加严苛,报道空间大幅收缩;另一方面,资本巨头通过投资、收购等形式抢占传媒版图,加大对新闻媒体的控制。此外,广告收入下滑、选题同质化、媒介技术落后、人才储备“断层”等内部问题也限制了《中国青年报》深度报道的发展,转型迫在眉睫。在转型的过程中,《中国青年报》曾走过弯路,解散了拥有十年历史的特别报道部。经过一年的实践,报社意识到深度报道部门的重要性,重建了深度调查部,并与商业机构展开深入合作。通过研究,笔者认为《中国青年报》的深度报道在未来发展中要注意以下几点:拓展选题边界,关注青年话题;巩固内容优势,加强对外合作;提升媒介技术,丰富表现形式;再造生产流程,提升报道效率;重视人才培养,改善薪酬体系。为了使本研究更贴近现实,笔者访谈了近30位深度报道的从业者和媒体高管,试图全面呈现纸媒深度报道的整体现状,总结纸媒深度报道当下的困境及机遇,探索深度报道的未来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