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塌陷矿区的移民搬迁主要开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是伴随着全国各个资源型城市的资源逐渐出现枯竭现象而开始大量出现的。由于塌陷矿区移民的利益诉求能否得到妥善解决,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是否能够稳定发展,因此有关该部分移民搬迁的研究也就自然而然成为学术领域中研究的热点问题。文化人类学认为,文化变迁是文化的常态和必要现象。文化在有限的时期和环境下是相对稳定和均衡的,但文化又处于绝对的无限变化与发展之中。那么塌陷矿区移民他们在搬迁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中是否能够适应当地的生活?在搬迁过程中涉及到的迁出地与迁入地这两个地方的文化系统是否存在冲突?塌陷矿区移民在进入迁入地开始长期生活后,自身的哪些属性发生了变化,哪些方面又被顽强的保存了下来?又是哪些因素对于他们融入当地的环境产生了影响?这些问题都是笔者在本文中试图了解和思考、探讨的。
笔者选取可淮南市两个塌陷矿区移民的文化变迁与文化适应作为案例,开始了对本课题的研究。通过数据统计和实地调研获得的资料表明,塌陷矿区移民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以及搬迁前后在日常生活、社会交往、经济交往以及文化交往上的变化是影响塌陷矿区移民文化变迁以及文化适应的主要变量。嬗变的是他们的外显的生活方式和职业上的变化,而这些移民自身对自己身份的认同以及对新的迁入地的周围环境的适应过程则是内隐的、缓慢的,这两方面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调查方法得出塌陷矿区移民尤其是其中的失地农民在搬迁到新的迁入地以后不仅与塌陷矿区的移民矿工家庭一样面临生活方式上的变化和社会交往对象以及社会交往方式的变化,更加面临着身份属性、职业属性的变化所带来的冲击。以上的每一个属性变量都是影响其文化变迁和适应的主要因素。塌陷矿区移民搬迁到新的环境当中以后,他们首先面临的就是身份上的转变问题,随之而来的就是他们对于新的迁入地的各方面环境的适应性问题,包括对生活环境、社会交往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方面的适应和移民自身对新环境的归属感。在本文中,笔者主要从以上所提到的这四个方面入手,对塌陷矿区移民迁入到安置区之后,他们如何融入新的环境,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且分别对以上提到的内容做了具体的解释性的叙述和说明,试图在移民的适应和变迁方面做一些初步而有意义的探索研究。
本论文共计五章内容:
第一章“绪论”部分是对本论文的研究视角与研究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研究的方法和过程作了说明;对国内外关于移民研究和文化变迁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和略述;并且在此章中,笔者对本研究涉及到的相关概念、研究对象的选择作了阐释与界定。以上全部内容构成了本论文的整体背景部分。
第二章至第四章是本论文的田野资料也就是深度访谈的整理和分析部分以及辅助以问卷调查结果的印证说明部分,这也是本论文的主体。此三章主要是以淮南两个塌陷矿区移民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对移民在搬迁前后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对他们从起初的的不适应到搬迁过程中产生的抵触和冲突直到迁入后的嬗变与适应这一系列的过程进行了深描。第二章田野点的背景描述,包括了两个塌陷矿区移民在搬迁之前的迁出地的背景描述以及他们在搬迁前的生活的真实写照;第三章塌陷矿区移民的搬迁过程及搬迁后的生活描述,从住房、交通、消费、饮食和社会交往等五方面对移民在搬迁后的生活方式的变迁进行了分析说明;第四章包括了塌陷矿区移民与迁入地之间的文化冲突;以及对塌陷矿区移民在进入迁入地后的文化变迁与互动适应这一过程的具体内容和表现的叙述。
最后的第五章结论部分,是笔者对于本课题在研究后的思考,同时也指出了本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塌陷矿区移民的文化变迁,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他们在迁入地的文化变迁速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归结起来主要还是塌陷矿区移民内部自身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因素的双重影响。如果我们对塌陷矿区移民在文化变迁与适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关注和干预,不仅有利于移民自身的健康发展同时更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当然这不是一己之力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政府及全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学术界人士对塌陷矿区移民给予更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