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脉通方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高危足的临床研究,观察该方对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中医症候、ABI、TBI、足部浅感觉及足部深感觉等相关指标的影响,探讨中医药防治糖尿病高危足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纳入气虚血瘀型糖尿病高危足患者病例40例,按随机方法以1:1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除去脱落剔除2例,最终完成观察38例。其中对照组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正确足部护理、饮食运动、药物降糖、血管内皮保护、营养神经、调脂、降压、抗凝等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脉通方加减,疗程为1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中医症候、ABI、TBI、足部浅感觉及足部深感觉等相关指标的变化,最后评估综合疗效。结果:(1)治疗后组内比较,试验组中医症候积分显著性下降,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中医症候积分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对中医症候的有效性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3)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对ABI、TBI均明显改善,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患者足部浅感觉的改善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部深感觉的改善两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对FPG、2hPBG、HbA1c、TC、TG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对FPG、2hPBG、HbA1c、TC、TG下降水平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通方加减对气虚血瘀型糖尿病高危足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中医症候有效性、ABI、TBI、足部浅感觉均有显著改善,说明该方可改善下肢供血,提高神经功能,调节中医症候,且未出现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