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心理与翻译——基于《骆驼祥子》两英译本的个案研究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476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是审美创造活动的产物之一,处处体现出其独特的美。对于这种用语言创造出来的具有形象性、艺术性,体现着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且蕴涵着优美动人的艺术意境的艺术品,理所当然要求译者能够欣赏领悟其艺术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翻译是语言再现的艺术,需用另一种语言(译语)去再现原作的美。原作的美大体可被分为显性美和隐性美两个层次。因此,在心理学视角下,研究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译者的审美心理及其具有不同审美风格的译本的形成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选取了《骆驼祥子》的两个英文译本(即1981年中国人施晓箐翻译的Camel Xiangzi和1945年美国人伊文·金翻译的Rickshaw Boy)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个译者,他们有中西之别;比较两个译本,在结局的改写与部分情节和人物角色的重写、增删等方面都各有不同。本文从中西方审美心理差异入手,通过译本显性美和隐性美层次的分析凸显出了不同译本中美学因素的再现与缺失。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章节: 第一章:审美心理与翻译。本章首先探讨了审美心理研究在翻译活动中的必要性,接着尝试分析了翻译审美和其它艺术审美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从宏观的角度为本文行文进行了铺垫与支持。 第二章:翻译过程中的中西审美心理差异。本章主要从思维方式、文化心理、意识形态和审美方式四个角度入手分别讨论了中西审美心理的深层次差异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及影响,并在接下来的行文中从历史地理环境,历史政治背景和哲学基础三个层面论述了此种差异的成因,为此后的文本分析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审美心理视角下《骆驼祥子》两英译本的个案分析。在对原作和两位译者进行了概括性介绍的基础之上,本章从文本显性美和隐性美的再现两个角度对两个不同译本做了较为详尽的分析。譬如:语音美、词法美和句法美等显性之美以及形象美、景色美和情节美等倾向于隐性之美的层面。同时在章节的最后一部分对两个译本做出了美学层面的尝试性评估。 第四章:审美心理差异的探讨给翻译研究带来的启示。文学翻译过程中的审美和审美心理层面的探讨对翻译研究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本章主要从发现的问题和获得的启示两方面做出了尝试性总结。如何正确审视当代审美翻译的重点所在以及如何恰当处理翻译过程中深层次美的不可译性都是如今翻译研究中不可避免和必须面对的问题,而传统翻译观念的转变、对译本原创性的合理认知以及成功译本所应具有的两重超越等层面的启示,亦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其他文献
自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翻译研究经历了一场急剧的文化转变。在此期间,新的理论学派不断涌现,比如说多元文化理论,操纵学派,解构主义理论以及阐释学理论。其中,一些理论有助于从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