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态CO2酸化增透煤岩及孔隙结构重构机制实验研究

来源 :西安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bear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液态CO2压裂煤层增透技术在治理矿井瓦斯灾害、提高煤层气产量的同时可以缓解温室效应,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基于液态CO2本身低温、高压、非极性及相变后遇水酸化等特性,通过搭建液态CO2溶浸-酸化煤体实验平台,先后开展液态CO2溶浸煤体及酸化煤体实验,并采用氮吸附、XRD、XRF、ICP-OES、FTIR、SEM-EDS等一系列测试手段研究液态CO2注入煤层后在液相阶段及酸化阶段与煤体的矿物、有机质相互作用及煤体孔隙结构重构过程机制,得到以下结论:通过测定煤中矿物含量、煤体与反应水样的元素含量、pH等参数并分析了矿物演化机制,结果表明:液态CO2溶浸对煤中矿物影响微弱,主要由于液态CO2低温损伤与机械迁移造成煤体矿物的部分崩塌以及微量迁移;液态CO2酸化后多数矿物含量显著降低,且对压力较为敏感。液态CO2酸化主要导致煤体发生溶蚀反应、转化与沉淀、粘土的水化膨胀作用,其中溶蚀反应较强烈。无烟煤与长焰煤中碳酸盐含量在溶蚀作用下降幅最大,其次为伊利石,石英、叶腊石及金红石含量变化较微弱。压力越大,反应水样的H+消耗越快,煤体中矿物组分溶蚀反应越强烈,导致各组分元素溶出量及迁移率越大,其中无烟煤与长焰煤中Ca元素溶出量及迁移率均最大,这主要是碳酸盐的溶蚀造成。通过测定煤中有机物的官能团结构含量并分析其演化机制,结果表明:液态CO2溶浸及酸化过程有机质官能团结构含量受到溶胀、溶解、萃取、键解离反应、加成反应、取代反应等共同控制。液态CO2溶浸后,除1H外无烟煤与长焰煤芳香结构2H、3H、5H官能团相对含量整体增大;脂肪醚、芳香醚及羰基C=O等非极性或弱极性官能团受到萃取作用后含量减少;键解离反应破坏了部分芳香结构C=C结构并使脂肪烃结构大量脱落,OH-O含量、自缔合羟基氢键OH-OH含量均减少。液态CO2酸化后,无烟煤各组分芳香结构含量进一步增大;长焰煤1H、3H、5H含量增大,2H结构含量减少;两种煤样脂肪醚、芳香醚及羰基C=O等非极性或弱极性官能团含量依然受到萃取作用减少,-COOH结构含量大幅提高,脂肪烃结构含量整体进一步减少,羟基官能团含量整体明显增大。此外,两种煤样在液态CO2溶浸、酸化后芳香性与缩合度均得到提升,且液态CO2酸化后芳香性与缩合度整体均表现出随着压力增大而增大的趋势。通过测定煤的孔隙结构参数并结合矿物组分、有机物演化机制分析孔隙结构重组机制,结果表明:液态CO2溶浸作用后无烟煤与长焰煤比表面积均减小,微孔数量减少且长焰煤减少幅度大于无烟煤,孔径峰值也向大孔径方向转移,两种煤的大孔、中孔、微孔孔容均明显提升。通过分析认为,低温导致部分含化合态水分的矿物崩塌并有利于形成裂缝增大孔隙连通性,但矿物与煤的颗粒发生机械迁移一方面使煤体表面未被打开的孔隙受到冲击、剥离作用后被打开并形成大孔,但也有部分大孔被发生迁移的颗粒物堵塞;液态CO2溶浸后无烟煤与长焰煤的微孔数量减少主要是由于煤基质的溶胀及芳环缩合度的提高使得分子间隙变小、有序度提高导致,而受到萃取的非极性小分子、官能团的溶出造成微孔孔容的增大;液态CO2酸化后,无烟煤与长焰煤比表面积均整体增大,孔径峰值区间又向微孔方向转移,无烟煤微孔、大孔孔容有明显的提高,中孔孔容有所降低;长焰煤中孔和大孔孔容增大且表现出随着压力增大而增大的趋势。此外,溶浸作用导致部分大孔被堵塞,但是经过酸化作用后这些大孔又被重新打开。无烟煤表面钾长石形成少量石英沉淀,高岭石与方解石在溶蚀反应导致半封闭孔被打开;长焰煤由于矿物分布较为均匀,酸化后煤体表面片状煤体脱落且煤体显著趋于疏松、颗粒化并形成大量溶蚀孔与溶蚀碎屑,且随着压力的增大,煤体表面逐渐趋于颗粒化。液态CO2酸化后矿物演化表现为对中孔、大孔的增孔、扩孔作用;而无烟煤与长焰煤微孔的发育主要原因是由于酸化过程促进了大分子相的溶胀与溶解过程,溶胀与溶解作用得到加速后大分子相与大分子相之间的无序度提高使得分子间间隙扩大、微孔数量增多的同时孔容也得到提高;此外,酸化作用使大量边缘基团如甲基、亚甲基、脂肪醚、芳香醚类以及碳基C=O结构受到萃取、脱落并溶出,进一步导致微孔孔容增大。论文的研究结果可为液态CO2压裂煤层增产煤层气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有学术研究和工程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煤自燃是影响我国煤矿安全和生产的主要风险和灾害之一,为了有效地防治煤炭自燃,国内外广泛采用了灌浆、注惰性气体、喷洒阻化剂和注凝胶等技术,但这些防灭火的技术均存在着各种不同程度的缺陷。同时随着煤制油工业迅速发展,煤制油气化灰渣存在未有效处理,长期堆放占用土地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的问题。本文根据目前常用防灭火技术的不足以及煤矿绿色高效发展的需求,开展了煤制油气化灰渣凝胶的制备与阻化性能研究。本文从煤制油
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常采用胶带运输系统实现煤炭高效运输。在运行过程中,胶带会与煤炭等摩擦蓄热,导致矿井胶带火灾发生。胶带火灾往往伴随着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和高温区域产生,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此,本文开展了缩尺寸胶带燃烧规律、烟气蔓延特性数值模拟、监测技术及方法、现场应用等研究,旨在进一步了解胶带火灾蔓延过程,为矿井胶带火灾的预警防控提供基础参数。建立了缩尺寸试验台研究了胶带在不同风速条件下的燃烧
深部煤层具有高瓦斯、低透气性特点,CO2气爆作为煤层增透的有效手段之一,可显著提高瓦斯抽采效率,故探究CO2气爆的作用机理,能够指导该方法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提升经济效益。本文基于弹性力学与断裂力学,构建CO2气爆煤岩体裂纹扩展力学模型,描述了应力波强弱与裂纹扩展迹长的关系,说明了爆生气体的能量加持作用。不含空孔煤岩体受到CO2气体冲击时,煤岩体爆孔孔周在应力波作用下,于边界处产生四周
华亭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寨煤矿于2006年完成矿井改扩建工作,其主井安装一台STJ1000/2×630型带式输送机进行原煤运输,输送机驱动系统采用“异步电动机+可控起动传输装置(CST)”方式。该带式输送机系统从矿井改扩建运行至今,运行稳定、系统可靠性较高、软起动及双电动机功率平衡性能较好,基本能够满足山寨煤矿生产能力需求。但是,随着对煤矿在节能降耗、绿色开发和智能开采方面提出新的要求,该带式输
煤炭在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仍占有重要地位,煤自燃是影响煤矿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我国侏罗纪煤资源富饶,自燃时间短,具有较高的自燃危险性,因此,对侏罗纪煤自燃氧化规律及氧化机理的研究刻不容缓。本文采用典型侏罗纪煤,结合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模拟计算,研究了侏罗纪煤的氧化特征,基于热效应构建煤自燃反应模型并进行氧化模拟,掌握侏罗纪煤氧化发生发展机理。研究结果为防治煤自燃灾害,揭示煤自燃机理提供科学依据。采用
“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我国高寒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随着寒区岩土工程规模的不断增加,冻融循环导致的岩石损伤、承载力下降引发的冻融灾害问题不断涌现,而冻融灾害是影响寒区岩土工程稳定性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本文以实际寒区岩土工程为背景,以试验为基础,采用图像处理技术和统计分形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获取能够准确表征冻融岩石内部结构特征的细观参量,在连续损伤力学的框架内将细观特征引入宏观力学模型,
煤柱宽度的合理留设,是保证巷道稳定和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重要条件,对于节约煤炭资源,保护生产人员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价值。本文以铜川矿区某煤矿为工程背景,运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现场监测的方法,对邻近采空区顺槽煤柱合理留设及稳定性展开分析,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砌体梁理论,考虑了采空区垮落矸石对顶板的支撑,建立了基本顶不同断裂位置的力学模型,分析了基本顶不同断裂位置下顶板的受力,推导了静力
改性镁渣作为一种新型胶凝材料,若能合理有效地应用于矿山充填,这对矿山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改性镁渣基充填材料的探索和研究是势在必行的。改性镁渣基充填材料是以改性镁渣和粉煤灰作二元胶凝体系,风积沙为细骨料,制备出一种新型的全固废充填材料。此设计理念符合环保,固废利用,经济实用的原则,可为矿用充填材料的选择提供一条绿色途径。本研究运用室内试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改性镁渣基胶凝材料
教育乃民族振兴之基石,小学教育资源的学区划分与合理配置是当下社会最为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也是各级教育部门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西安市做为国家西部中心城市和第九个国家中心城市,在城镇化进程加速的新需求之下,城市发展不断变化,城市人口与日俱增,现有小学的数量与学区容纳量已无法满足当下新增需求。加之国家学区制改革创新下的新目标与人民群众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愿景,西安市优质小学数量短缺、优质学区划分不
针对二维加工工艺不能满足数字化生产需求的现状,以机床运动仿真技术为桥梁、MBD(Model Based Definition)技术思想为基础,研究了加工工艺在三维环境下的表达模式,提出在三维环境下加工工艺生成系统体系结构,构建了基于机床运动仿真的三维加工工艺生成系统。首先将MBD模型作为工艺信息的载体,研究MBD工艺模型的建模方法及其在系统中的使用;在分析工艺信息数据类型和特点的基础上,基于机床运